25
、《杜甫诗三首》
2014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
朗读水平。3.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教学重点】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师生共同研讨《望岳》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根据资料助读,由学生概括作者生平简历2.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2)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朗读
1.介绍古诗类别和一般朗读方法2.诗歌朗读(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
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四、合作探究: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2.诗言志。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3.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说出理由。示例:我喜欢造化钟神秀
这一句,因为我看到了神奇和秀丽的泰山。“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5.学生齐背《望岳》师生共同研讨
《春望》一、导入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二、检测学案的自主学习1a.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b.解释加点词语烽火连三月
烽火(
)
浑欲不胜簪
浑(
)c.填空,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a.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形象 (国都、山河、城、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诗人。)b.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山河破碎,国家危亡,诗人被叛军俘获。
抒发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点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第二种是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四、课堂展示1.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补充)2.针对疑难问题老师适当补充。五、课堂小结
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六、课堂检测(一)望岳
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2.这首诗的诗眼是 3.远望泰山的句子 4.近望泰山的句子: 5.凝望泰山的句子: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 的理想和壮志。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的景象。8.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9.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二)
《春望》1、
注音:抵
搔
浑
簪
胜
2.
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
”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
4.这首诗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全诗表达了 的主题。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板书设计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第二课时《石壕吏》一、复习:背诵《望岳》、《春望》。二、检测学案自主学习1.给加粗字注音。(1)老翁逾墙走 逾(
)(2)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3)如闻泣幽咽 咽(
(4)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吏呼一何怒 一何:
(2)老翁逾墙走 逾:
走:(3)急应河阳役 应:
(4)独与老翁别 别: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
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诗句是
5.熟读并背诵全诗,三、合作探究1、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开端:致词的由来;发展:老妇苦叙不幸;高潮:老妇自请应役;
尾声:作别老翁。)2、诗中共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敢于承担苦难;
石壕吏:蛮横、凶暴。)3、石壕吏未抓年轻的“孙母”却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有乳下孙,出入无完裙。
老妪自请服役)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的是谁?
(孙子的母亲)5、本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人民同情,对时局的忧虑)四、课堂展示五、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六、课堂检测1.背诵《石壕吏》。2.完成检测题.
石壕吏
杜 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