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2014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闻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有关诗句,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学生诵读课文。2.抽查重点字词读音及语句释义。三、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结合成两个大组,命名为“语词破译组”“心灵探秘组”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秘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五、交流探究的结果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重点词语:定,完了,结束。
拥:围裹。
及:等到。者:……的人。
更(gèng)有:还有。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②翻译下列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纪年?明确:说明在作者的心里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明确: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
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写景的句子有: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写景的方法:白描。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字的深意?明确: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食宿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六、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总结本文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八、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上下一白
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
孤傲、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