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
2014年
月
设
计
审
核
八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2.品味诗词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诗词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
归园田居》(其三)和《
使至塞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它以丰厚的精神给养孕育着代代世人。今天,我们和几位诗人一起走进诗的王国,领略它的风采。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抽查重点字词释义。2.检查背诵情况。三、合作探究《归园田居》(其三)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使至塞上》1.出使人是谁?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意及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明确: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对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描绘,寄托了诗人难以言喻的抑郁心情。四、师生解疑总结五、课堂检测《归园田居》1.简介有关作者陶渊明的个人情况。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体现了农家生活艰辛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4.体现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1.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宁静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雄浑之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渡荆门送别》和《登岳阳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 (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三、合作探究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明确: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2.抒发乡愁的是那一句?明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3.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明确:例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例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例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5.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四、小结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五、指导学生自学《登岳阳楼》
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感知诗意。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1.首联和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的诗句表达有什么作用?明确: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再写登楼所见,经过这种烘托和过度,颈联用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强烈的呐喊。2.赏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明确:这两句写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万里”与“三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双重叠加,把感情推向极致。3.尾联中“风霜”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际上比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和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六、师生解疑总结七、课堂检测
1《登岳阳楼》(其一)中化用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句子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2《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舟过荆门所见景色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3
《登岳阳楼》(其一)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句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中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抒发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表达了无限悲痛之情。【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