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小石潭景物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小石潭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诗中喻潭为梦,自有作者的追寻。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同样让我们认识到:一潭如梦。(教师板书《小石潭记》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小石潭景物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文学上的成就比较突出,是杰出的散文家,对当时古文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寓言小品,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讽刺社会丑恶,揭露政治腐败,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沉郁,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著名的如《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他的传记散文,大多取材于当时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捕蛇者说》。他的山水游记散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而且往往融入了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艺术价值很高。著作有《柳河东集》45卷。
2、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为参加过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为司马。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写下了大量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的诗文。元和四年(809)九月,柳宗元来到永州法华寺游览,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胜景,包揽了这里的山川秀色,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记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四篇游记。三年后,柳宗元又写下了《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四篇游记,以上八篇游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2)读准字音,朗读全文。
(二)检测字词
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摇缀(zhuì)
参差(cēn
cī)
佁(yǐ)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yōu
suì)
(三)二跟读课文,读准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全文,请学生跟读,要求用“|”划出句子间的停顿。
学生跟读。并在书上做标划。然后放声自己朗读全文。
重点标注好以下句子的停顿。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全石/以为底
(3)卷石底/以出
(4)潭中鱼可/百许头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一:要求:(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
活动二:学生集体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活动三:检查重点词句的翻译。
1、一词多义。
(1)以
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
因为
(2)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
成为
(3)清
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冷清
(4)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
2、翻译句子。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缠绕、摇晃、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五、美读赏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的有名的山水游记。他以高超的手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欣赏这篇文章的四奇。
1、美读课文,赏析景物之奇。
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在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哪些地方?
学生研读课文,批画关键语句,概括内容。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讨论明确:
(1)潭石奇,奇在形怪。写潭石,“全石以为底”,十分罕见。更为罕见的是:“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真是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2)潭水奇,奇在声清。写水声,“如鸣佩环”写出水声的悦耳动听。写水清,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奇在曲折。“斗折蛇行”写出溪身的形状和水流动的姿态,“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了岸势的互相交错,“不可知其源”使人感到潭源神秘莫测,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4)潭的氛围奇,奇在清幽。写小石潭的气氛,“四面竹树环合”,点染出潭中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是高度概括了潭的奇特氛围,这种氛围恰好寄托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
2、品读课文,赏析角度之奇。
问题:在柳宗元笔下小石潭幽邃、凄清,作者通过对事物多角度细致的描绘,表现了石潭的自然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赏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奇特角度。
学生默读课文,品析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的书上。然后在班级交流讨论。
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小石潭角度奇在:
(1)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以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2)绘色。“青树翠蔓”表现了树木的清脆葱郁,“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避免重复。
(3)绘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4)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5)绘神。“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3、品析课文,赏析写法之奇。
问题:品析课文,思考作者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奇特的何处?
学生自读课文,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
讨论明确: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艺术手法主要奇特在:
(1)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表现了作者的感知。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远,“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是因水澄澈透明,实写鱼,虚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4、探究课文,赏析主题之奇。
问题: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这主题之奇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探究主题看似矛盾的原因。
讨论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文章的主题才会呈现出这种看似矛盾的奇特之处。
六、延伸拓展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片段,比较它与本文在写作手法和抒发感情方面的异同。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七、反馈练习
1、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寒冷
(2)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托
(3)斗折蛇行
向北斗星一样
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5)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合抱
2、阅读课文,说说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差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