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0 20: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què
záo)
蹒跚(pán
sān)
秕(bǐ
)谷
B.掳(lǔ)走
震悚(
sǒng

下颏(kē)
C.积攒(
zǎn

戏谑(
xuè

蝉蜕(chán
duì)
D.絮说(xù
shuō)
嫉妒(



山坳(à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
A.前仰后和
大言不惭
步履蹒跚
B.装束臃肿
深不可测
毫不相干
C.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
风流倜傥
D.十万火急
万事如意
晴天霹雳
3、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
坐:坐着,坐在。
B、人生易老天难老。    
老:衰老。
    
C、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有冲破的意思。
D、寥廓江天万里霜。
寥廓:广阔高远。
4、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正确的是(
)(2分)
A、刘禹锡——唐代——《秋词(其一)》
B、马致远——元代——《〔越调〕天净沙
秋思》
C、鲍尔吉。原野——现代作家——《雪地贺卡》
D、鲁迅——现代作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对下列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杜牧的《山行》一诗向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B、《〔越调〕天净沙
秋思》的题目是《天净沙》,是一篇悲秋作品。
C、《秋词(其一)》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
D、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的农妇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
6.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睿同学首当其冲,率先冲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D、你应该与朋友合作搞这个新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7、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防治非典的斗争,公众对滥吃野生动物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提高。
B.“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C.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D.
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8、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楼高休独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中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年一度秋风劲,
。胜似春光,

(7)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文章,完成题。(11分)
〔越调〕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
7、在横线处把文章补充完整。(1分)
8、“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9.《〔越调〕天净沙
秋思》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4分)
10.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9分)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1.在横线处补充正确的词语。(
3分

12.选文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3分)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3分)
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
4分)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1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3分)
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1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6分)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
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
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17.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18.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4分)
怀疑→

)→(
)→认同
19.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20.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答:
三、作文(50分)
请以“在
身边的日子”为作文题目。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