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0 22: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一、选择题
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
2.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3.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A.
B.
C.
D.
4.在夜晚,若家中燃气泄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立即开灯
B.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
C.关掉进气总阀门
D.打开门窗通风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6.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7.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
A.减少煤的浪费
B.减少氧气的消耗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减少酸雨的形成
8.下列关于燃烧或灭火的操作,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B.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图3中移走石油液化气灌是为了使其与氧气隔绝
D.图4中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9.下列措施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到煤窑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10.某种新型的防火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主要原因是(  )
A.产生大量的水
B.隔绝了空气
C.降低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
1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中与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减少户外运动时间,避免呼吸道疾病
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
12.如图是一幅贴在汽车加油站的宣传广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玉米生产的乙醇可添加在汽油中作汽车燃料
B.玉米汁可作汽车燃料
C.推广玉米生产的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D.推广乙醇汽油可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13.下列行为与“绿色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产品
B.鼓励购买汽车作交通工具
C.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燃烧
D.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4.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热量放出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C.太阳能、风能等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能源
D.氢气的热值高,燃烧后产物无污染,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15.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A.H2,CO
B.CO,CH4
C.H2,CH4
D.CO2,CH4
 
二、填空题
16.燃烧的条件可用如图所示火三角表示.
(1)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你认为按  (填“甲”或“乙”)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
(2)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灭火原理(回答最主要的一条).
a.住宅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  .
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
17.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  .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  和
  .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  .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1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厨房里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许多家庭做饭用罐装的“煤气”作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
(1)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石油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若厨房失火时,移走“煤气罐”,这是利用了  (填字母)原理灭火.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9.小王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的有关知识后,查阅相关资料时惊奇地发现,1体积甲烷完全燃烧时消耗约10体积空气中的氧气!当氧气不足时,其产物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可能含有一氧化碳.请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在使用天然气灶具时应注意调节灶具通风口的大小,以免  .
(3)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最终会被耗尽.请写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新能源  .
20.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  .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
(3)分析如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和  (填代号).
 
三、实验探究题
21.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增强安全意识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  .
(2)在实验室里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灭火,请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2.教材上有一习题:“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图1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  (填序号)“注水装置”.
(2)B处是干冷的大烧杯,甲烷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元素;将B中烧杯正放,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元素.
(3)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填“能”或“不能”).
 
四、计算题
23.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因煤中含有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会造成空气污染.某工厂用煤做燃料,每天燃烧含硫2%的煤4.8×103kg.
(1)试计算每天该厂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为多少千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该厂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SO2+2H2O+I2=H2SO4+2HI.现取该厂废气样品500mL,用含碘4×10﹣7g的碘溶液与废气中二氧化硫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该厂排放的废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0.15mg/m3)(相对原子质量:H﹣1,O﹣16,I﹣127)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厨房中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
D.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C、根据原始森林属于易燃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灾进行解答;
D、根据易燃物和易爆物撞击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解答.
【解答】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中煤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而不能打开排油烟机,故A错误;
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故B正确;
C、原始森林属于易燃物品,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故C正确;
D、易燃物和易爆物撞击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同学们普遍感觉此类题目较难,其实课本上都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以后要注重课本,都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2.5月14日上午,兰州市城关区一家存放婴儿纸尿裤的仓库发生火灾,迅即赶到的消防官兵用水枪将大火扑灭.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
B.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对空气会造成污染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
D.存放纸尿裤等易燃物时不可堆得过密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通过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物质的着火点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燃烧条件看,纸尿裤属于可燃物.正确.
B、纸尿裤燃烧产生的大量浓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够污染环境.正确.
C、水枪灭火时,因为水降低了纸尿裤的温度,使温度降低到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了纸尿裤的着火点.不正确.
D、如果纸尿裤堆得过密,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容易引起火灾.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3.如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
A.
B.
C.
D.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可根据灭火原理有: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解答】解: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属于基础知识,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在夜晚,若家中燃气泄漏,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不立即开灯
B.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
C.关掉进气总阀门
D.打开门窗通风
【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燃气是可燃性气体,打开灯时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判断;
B、根据燃气有可燃性判断;
C、根据煤气有可燃性已发生爆炸判断;
D、根据迅速打开窗户通风可以降低煤气的浓度判断.
【解答】解:A、打开灯时可能会产生电火花,而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所以不立即开灯.故A正确;
B、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所以不能用点燃蜡烛查找漏气处,故B错误;
C、燃气有可燃性,燃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迅速关闭煤气的阀门,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故C正确;
D、迅速打开窗户通风可以降低燃气的浓度,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
B、在扑灭电器着火时,应注意预防触电事故,并小心被烧热的电器遇水可能发生爆炸;
C、由于泡沫灭火器同时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喷出的水会破坏图书资料;
D、通过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以使大火因没有了可燃物可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
【解答】解:A、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灭火,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B正确;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水,损坏图书,故C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得到控制,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原理,在具体扑火时还要结合火场实际,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
 
6.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可以据此解答;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方法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B方法正确;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故C方法正确;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D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掌握灭火的原理、自救措施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意义重大.
 
7.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  )
A.减少煤的浪费
B.减少氧气的消耗
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D.减少酸雨的形成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
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
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错误.
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关于燃烧或灭火的操作,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B.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C.图3中移走石油液化气灌是为了使其与氧气隔绝
D.图4中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以及灭火的原理:隔绝空气、撤走可燃物、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分析解题.
【解答】解:A、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A正确;
B、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因为热水的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故B错误;
C、图3中移走石油液化气灌是为了撤走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与氧气隔绝,故C错误;
D、图4中用水灭火时,水的作用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着火点,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生活中可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控制条件燃烧或灭火.
 
9.下列措施或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B.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C.到煤窑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能发生爆炸判断.
D、着火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并在高处.
【解答】解:A、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产生的电火花可能引起天然气爆炸,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
C、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煤窖中有可燃性气体,因此到煤窑中挖煤不能用火把照明,故该事故处理措施错误.
D、着火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并在高处,所以室内着火被困时,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该事故处理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某种新型的防火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主要原因是(  )
A.产生大量的水
B.隔绝了空气
C.降低楼板的着火点
D.清除了可燃物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
【解答】解:A、这种物质并没有水生成,故不正确;
B、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故正确;
C、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并没有改变楼板的性质,只是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而非改变楼板的着火点;故不正确;
D、涂料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楼板并没有被撤离,没有清除可燃物;故不正确.
故选:B.
【点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是灭火的三种基本原理,只要能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阻止燃烧的发生.
 
1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中与保护环境无关的是(  )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减少户外运动时间,避免呼吸道疾病
D.废旧电池回收集中处理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保护环境范围很广,A选项是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污染,B选项是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污染,C选项是人体疾病问题,D选项是保护土壤不受污染
【解答】解: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属于人体疾病的问题,和保护环境无关,C符合题意,故C正确;
D、回收并集中处理废旧电池,可以保护土壤不受污染,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够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12.如图是一幅贴在汽车加油站的宣传广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玉米生产的乙醇可添加在汽油中作汽车燃料
B.玉米汁可作汽车燃料
C.推广玉米生产的燃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
D.推广乙醇汽油可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玉米发酵后会生成乙醇,而乙醇属可再生能源,由于燃烧产物是水与二氧化碳,使用其作燃料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的危急.
【解答】解:玉米发酵后会生成乙醇,而乙醇属可再生能源,由于燃烧产物是水与二氧化碳,使用其作燃料能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的危急,但本身玉米汁不可燃不是燃料.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玉米乙醇的知识考查,结合环保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行为与“绿色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产品
B.鼓励购买汽车作交通工具
C.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燃烧
D.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只要是对空气、水体等环境不造成污染,节约能源的做法都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解答】解: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产品,既减少污染又节约资源,正确.
B、汽车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会加重空气污染,错误.
C、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既可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又可以减少使用化石能源,所以正确.
D、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可以将汽车尾气中的CO、NO等污染大气的气体转换为无毒的氮气和二氧化碳,所以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及对常见污染的来源及治理等知识.
 
14.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热量放出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C.太阳能、风能等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能源
D.氢气的热值高,燃烧后产物无污染,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知识生活化;化学与生活.
【分析】A、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反应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分析;
C、根据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作用分析;
D、根据氢气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反应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出放热和吸热现象,不一定都伴随着热量的放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太阳能、水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能源.故C说法正确.
D、氢气的热值高,燃烧后产物无污染,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的特征与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种类、使用氢气的优点等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5.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
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A.H2,CO
B.CO,CH4
C.H2,CH4
D.CO2,CH4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须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化学反应现象进行推断.
【解答】解:①由“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可知,其成分中没有CO2;
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铜被置换出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铜,故可推断其成分中有H2;
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说明该气体是CO或CH4,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中的化学反应现象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填空题
16.燃烧的条件可用如图所示火三角表示.
(1)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你认为按 乙 (填“甲”或“乙”)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
(2)请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灭火原理(回答最主要的一条).
a.住宅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隔离可燃物 .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a、根据灭火的原理可知,用高压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主要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b、根据灭火的原理可知,将大火蔓延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是清除可燃物.
【解答】解:(1)火柴梗在上,火焰在下时,燃烧放出的热量充分的给火柴梗加热,使温度很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乙;
(2)a、住宅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主要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答案为: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是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答案:
(1)乙;
(2)a、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b.隔离可燃物.
【点评】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7.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 C .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 与氧气接触 和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 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凡叙述合理均可) .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A .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公共标志型;压轴实验题;化学与社会突发事件.
【分析】(1)可以根据每种标志所表示的意义方面化学分析、判断.
(2)可以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物质燃烧、爆炸时的自我保护知识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因为190号溶剂油是具有可燃性的液体,属于易燃品.应该贴的标志是易燃液体.故选C.
(2)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是利用了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灭火原理.
(4)站在原地不动易受伤害,要采取主动措施,所以错误;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可降低爆炸时对身体的伤害,所以正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是自救的安全有效方法,所以正确.
故答案为:(1)C;(2)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燃烧的条件、易燃易爆物方面的知识等,具有较强的实际性.
 
1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厨房里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许多家庭做饭用罐装的“煤气”作燃料,罐中所装的是液化石油气.
(1)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石油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若厨房失火时,移走“煤气罐”,这是利用了 A (填字母)原理灭火.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能源的分类与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1)石油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清除可燃物,移走“煤气罐”,没有了可燃物,燃烧就不能进行了.
(1)不可再生;
(2)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
 
19.小王同学在学习甲烷性质的有关知识后,查阅相关资料时惊奇地发现,1体积甲烷完全燃烧时消耗约10体积空气中的氧气!当氧气不足时,其产物除了水和二氧化碳外,还可能含有一氧化碳.请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2)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在使用天然气灶具时应注意调节灶具通风口的大小,以免 产生污染;浪费燃料 .
(3)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最终会被耗尽.请写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新能源 太阳能 .
【考点】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甲烷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天然气不完全燃烧时既浪费燃料,又污染环境;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属于新能源.
【解答】解:(1)甲烷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
(2)天然气不完全燃烧时既浪费燃料,又污染环境.故填:产生污染;浪费燃料.
(3)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属于新能源.故填:太阳能.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 可燃物 .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
(3)分析如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M 和 L (填代号).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1)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可燃物;
(2)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的熔、沸点高,着火点不一定高”,因此“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②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时,应该是一种物质的着火点低于500℃,一种物质的着火点高于500℃,因此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M和L或M和P.
故答案为:(1)可燃物;(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3)①不合理;②M,L.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三、实验探究题
21.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增强安全意识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 .
(2)在实验室里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湿抹布 灭火,请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
(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乒乓球碎片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书写化学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甲烷的化学式解答,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甲烷的化学式是CH4,故填:CH4;
(2)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以使用湿抹布盖灭,故填:湿抹布,C2H5OH+3O22CO2+3H2O;
(3)图示实验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乒乓球碎片,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与能源以及燃烧条件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22.教材上有一习题:“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图1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 ② (填序号)“注水装置”.
(2)B处是干冷的大烧杯,甲烷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氢 元素;将B中烧杯正放,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 碳 元素.
(3)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不能 (填“能”或“不能”).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1)根据①②③装置的差异性以及该实验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2)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甲烷燃烧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1)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还需要能够控制反应的速度,通过水的滴加来实现,因此选择分液漏斗,故答案为:②;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壁上的水中氢元素来自于甲烷,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甲烷;故答案为:氢;碳;
(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无法确定甲烷中是否含有氧元素;故答案为:不能.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的考查,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还要注意干扰因素的存在.
 
四、计算题
23.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因煤中含有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会造成空气污染.某工厂用煤做燃料,每天燃烧含硫2%的煤4.8×103kg.
(1)试计算每天该厂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为多少千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2)该厂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可根据下列反应测定:SO2+2H2O+I2=H2SO4+2HI.现取该厂废气样品500mL,用含碘4×10﹣7g的碘溶液与废气中二氧化硫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该厂排放的废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不得超过0.15mg/m3)(相对原子质量:H﹣1,O﹣16,I﹣127)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煤的质量及其硫的质量分数可以计算一定量的煤中含有二氧化硫的质量;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根据硫的质量可以计算二氧化硫的质量;
(2)通过计算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可以判断排放的废气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气排放标准.
【解答】解:
(1)该工厂每天排放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
4.8×103kg×2%÷100%=192
kg
(2)设该厂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为x
SO2+2H2O+I2=H2SO4+2HI
64
254
500×10﹣3m3×x
4×10﹣4mg
x=0.2mg/m3>0.15mg/m3
故该工厂排放的废气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答案:
(1)每天该厂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为192千克
(2)该工厂排放的废气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由于数据比较复杂,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