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导读】
1.清初面临哪几个社会问题??
2.概括指出康熙帝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与以前相比,康熙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4.简评清初康熙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结果导 读少年皇帝 1、清初立国,根基未稳;
2、幼年继位,大臣辅政;
导 析3、智擒鳌拜,初露锋芒;
4、总揽朝政,志做明君。
康熙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辅臣鳌拜骄横跋扈
三藩割据
噶尔丹企图分裂清朝疆土
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云南
吴三桂广州
尚可喜福州
耿精忠台湾府准噶尔部
噶尔丹反击沙俄地区措施方式结果影响南方 平定三藩武 功文 治东南 统一台湾北方 亲征噶尔丹东北 反击沙俄蒙藏 尊重喇嘛教崇尚儒家文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
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奠定了祖国辽阔疆域的基础 军事进攻军事外交册封开科取士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打击了分裂力量,维护了国家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民
族矛盾,加快了满族
文化的发展步伐与以前相比,康熙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平叛与军事行政管理、加强民族联系相结合
反抗外来侵略 导 评康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试结合史实概述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社会问题?康熙为此又采取了哪些举措?答:康熙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辅臣鳌拜骄横跋扈
三藩割据
噶尔丹企图分裂清朝疆土
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满汉民族矛盾同外国殖民势力的矛盾导 评康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试结合史实概述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社会问题?康熙为此又采取了哪些举措?答:⑴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加速满族封建化进程。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智擒鳌拜,总揽朝政。平定三藩,维护清朝统治,巩固国家统一。⑶中央政府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设置四大活佛管理蒙藏民族事务,加强对蒙古、西藏等重要边境地区的有效管辖,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⑷中华民族同外国殖民势力的矛盾:坚决回击沙俄入侵,签订平等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国家主权。评价康熙帝 〖指导〗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呢?
就结构而言,应分进步性、局限性、评价三部分。
就内容而言,应考虑其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就评价方法而言,首先应遵循辨证唯物主义原则,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其次,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中去,考虑其时代和阶级属性,不可苛求历史人物。第三,坚持发展的观点。从大是大非的角度出发,看其对国家的统一、发展是否作出贡献,是否对生产力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积极作用。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既做到不虚美、不掩恶,又能够不以偏概全、因人废言,克服“英雄史观”;第五,坚持史论结合的观点。不空谈,不简单罗列史实,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六,既遵循课本的观点,又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说法,大胆提出自己言之有理的正确见解。
〖提供材料〗“康乾盛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世界历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时期。因此人们把“康乾盛世”比喻为落日余辉。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评价】
1、清圣祖康熙,少年亲政,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亲征噶尔丹,北击沙俄,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评价】
2、面临世界历史大变迁,康熙帝并没有敏锐地觉察到这将对世界格局和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仍以天朝大国自居。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最佳时机。?
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导 评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曰,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 ……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请回答:
⑴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⑵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
⑶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
⑷当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与清初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你对解决当今台湾问题有何建议?你对解决当今台湾问题有何建议?导 评答:
⑴在清军进入台湾后。
⑵留。理由:台湾地理位置重要,战略地位重要;台湾物产丰富;荷兰对台湾仍有侵略野心。
⑶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⑷均属于内政问题。请回答:
⑴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⑵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
⑶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
⑷当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与清初台湾问题在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你对解决当今台湾问题有何建议? 康熙帝
清初立国,根基未稳;
幼年继位,大臣辅政;
智擒鳌拜,初露锋芒;
总揽朝政,志做明君;
平定三藩,消除割据;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抗击沙俄,缔结和约;
亲征朔漠,善治蒙藏;
兴文重教,开科取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