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第3课《一代雄师拿破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第3课《一代雄师拿破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1 14: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代雄师拿破仑》教学设计
一、引言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倡导自主学习,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代雄师拿破仑》选自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对于人物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史实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选用相应材料,课堂师生互动,走近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更深刻具体地把握他们所处时代人们的主要思想与活动,看到这些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指引方向。下面我谈谈我对这节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一代雄狮拿破仑》选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之一,与前两位被选入的伟大人物一起,给我们这样的认识“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是时代的主角,资产阶级革命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但总体而言,确立起资产阶级统治的只是少数国家,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拿破仑的早年经历,初涉政权的史实,掌握其称霸欧洲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理解其对法国的政选措施对当时法国及近代欧洲的影响;认识拿破仑战争在不同时期的目的、性质、结果并加以准确评价。
过程与方法:据重要字眼,由学生阅读了解拿破仑早年经历;围绕粉碎前五次反法联盟的史实,掌握其称霸欧洲;据相应材料分析理解拿破仑的对内改造措施及影响;据相应材料分析认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法国大革命的发展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拿破仑的能力使他能承担历史赋予她的使命,正是“时势造英雄”;在学习中,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成果的措施;拿破仑对外作战史实及评价
难点:全面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单元标题及引文阅读后,指出法国大革命成就的一位伟大人物——拿破仑。
把握单元主题,直接进入人物学习。
新课学习:(一) 早年经历1769年出生于 性格特点 军校生活
在军界崭露头角 成为共和国的救星拿破仑初涉政坛,一夜之间由“荒野雄狮”成为军政界的大人物,并非偶然(回顾起军校学习),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二) 称霸欧洲(1)拿破仑的辉煌远不止这些,伴随着五次反法联盟的粉碎,拿破仑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与学生问答完成转折)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第二次:“雾月政变”后重返前线第三次:奥斯特里茨战役第四次:重创普鲁士第五次:几乎占领整个欧洲(英、俄以外)(2)重点问题分析①1799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建立起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材料: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话?你认为争上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拿破仑上台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督政府软弱腐败,内不能稳定局势,外不能抵抗外来干涉,大资产阶级需要强权人物巩固自身利益。拿破仑是军人出身,具有军事才能和威望,有银行家、军火商和军队的支持,夺取了法国的政权。偶然性:法国时势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来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如果没有拿破仑,那么他的角色会有另外一个人来扮演。从这个角度来讲,拿破仑充当这个角色又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②拿破仑的军事艺术(奥斯特里茨战役)设问a:材料描述的是何时发生的什么战役?设问b:初期占优势的是哪一方?为此,法军采取了什么策略?成效如何?③归纳五次粉碎反法联盟,此时拿破仑战争的目的、性质、结果分别是什么?(三) 改造法国1、 称帝2、 改造从用人、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对外方面把握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 重点问题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及意义。材料一:《拿破仑法典》部分内容条款:“……第七条,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资格为条件。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第545年,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第546条,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此种权利为添附权……”材料二:拿破仑被流放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时曾说过:“我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18世纪初,英、发、美等国虽然都已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并制定了《权利法案》《1791年宪法》《人权宣言》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和法律,但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而又完整的民法典。阅读材料,请回答:①《拿破仑法典》中体现了哪些原则?维护了哪些人的利益?②《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法典,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范本。)③结合所学,《拿破仑法典》对当时的法国有何积极的作用?(四) 走向末日1812:进军俄国,被迫撤退;1813:莱比锡大会战,兵败;1814:退位,流放厄尔巴岛;1815:逃离厄尔巴岛,开始百日统治,滑铁卢再败,被流放。1821:病逝。重点问题分析(1) 进军俄国:目的、性质、结果?(2)莱比锡战役又称“民族之战”,为什么?材料: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① 因何而发?② 如何理解“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③ 为什么“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反映意大利人民欢迎拿破仑又反对拿破仑。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冲击了意大利的封建统治秩序,又给意大利人民套上了民族压迫和奴役的枷锁。莱比锡战役不仅是英、俄要挫败法国霸权,是被奴役的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因此又称“民族之战”。(3)如何认识拿破仑帝国覆亡的原因?(4)如何全面认识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前期:进步性(正义性)
1、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革命成果。2、在欧洲大陆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后期:争霸性(侵略性)表现:与英、俄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奴役欧洲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人民。材料:有人说:拿破仑是“暴君”、“科西嘉岛上吃人的妖魔”、“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等等。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 ——雨果你如何看待拿破仑?总结课文: 革命使得拿破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他以自己的方式使得革命扩展到整个欧洲,将欧洲人从沉睡中唤醒,他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使得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得以保存,而这部法典至今仍是大多数国家法律的蓝本。战场上的拿破仑更是所向披靡。在长达20年的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历史上所有的军事强国都一一败在拿破仑手中。虽然最后拿破仑的失败与他的崛起同样是因为战争的胜负,但是,他仍不愧是欧洲第一名将。因为打败他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自己和他所创建的战争方法。
由学生阅读“荒野雄狮”一目,根据教师投影出的关键词,初步了解拿破仑的出生,性格特点、军校生活,初涉政坛等史实,为后文学习作铺垫。 结合拿破仑粉碎前五次反法联盟的行动,熟悉拿破仑称霸欧洲的经过。学生对拿破仑的对外作战应较有兴趣,以此为切入口,掌握相关史实。 通过恩格斯的一段话,理解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与学生一同分析材料,由教师总结。 结合“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拿破仑的军事艺术。 结合书本图片,联系学生熟悉的历史了解拿破仑称帝。 根据提供的材料,分析归纳法典的内容,结合所学体会法典颁布的意义。 通过一系列设问,理解法典中“法律至上”“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及其当时捍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作用。 投影大事件,让学生体会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明确其目的、性质及后果。 引入材料并设计小问题体会被征服地区人民的矛盾心情,理解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 综合前面所学加以一些材料,对比着看待拿破仑前期后期的战争的不同特点,由学生分析归纳、评价拿破仑,重在评价其对外战争。 明确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方法:一分为二原则: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