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学案 (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1 11: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简述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经过和后果,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能说出西安事变的主要经过,学会从历史角度讨论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认识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张学良的生平材料,体会张学良在重大事件中的的人生抉择和爱国情怀,并初步学会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由沈阳市九一八残历碑导入。引导学生读图说图。
二、自主学习,落实史实
首先自主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将所填内容还原到课文中。
1、
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发动“
事变”,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由于张学良奉行了
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沦陷。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奋起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
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抗战开始了。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36年12月12日,
与杨虎城一起发动“
”,扣押了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
的利益出发,主张
解决。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战线初步形成。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张学良大事年表
1901年6月,张学良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名学良,字汉卿,是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长子。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附近被日军预谋炸死。张学良生怀家仇国恨,继任东北军总司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
1935年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代总司令职,进攻红军。
1936年4月9日,在延安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一起发动“
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20日,与杨虎城共同发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号召两军将士不惜一切抗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1936年12月24日,在各方努力下,蒋介石口头答应张、杨条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年 12月25日下午三时,亲送蒋介石离西安。26日,被扣押南京。
从此失去自由,开始幽禁生涯达40多年。
1956年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举行“西安事变”纪念会,高度评价张为“千古功臣”。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1)“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东北军总司令,看着自己的家乡被日军占领,他为什么不率领20多万东北军奋起抵抗?如果你是张学良,你是什么心情?你怎么办?
(2)西安事变前,张学良不率军攻打红军,反而扣押了最高领袖蒋介石,是什么让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种大胆决定?
(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短短5年时间,张学良完成了101岁中最华丽的转身,写下了彪炳史册的一页,你认为贯穿他转变的主线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四、小结提升,写下收获
学习了本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不会的问题,说(写)出来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