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回顾】
1._____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___________。
3.井冈山会师,使红军队伍取得较大发展,这次会师发生于_________年。
【导入新课】
由央视名嘴崔永元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引出长征。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知识)
1、
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
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由于
和
的错误指挥,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
。
2、
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解决
,取消
,
肯定
确定
。
意义:确立了
,挽救了
、挽救了
、挽救了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
4、
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年10月,
和
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
,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的意义:粉碎了
,保存了
,使
。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第一段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课本内容及长征示意图,完成长征的经过结构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向其他同学讲解。
1934年10月,从
出发,向
前进,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
,损失惨重,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该向
前进,渡过
,夺取
。四渡
,打乱
。渡过
,跳出
。接着红军北上,强渡
,飞夺
,翻过
,通过
,进入
。1935年10月,到达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5、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6、我们应当学习长征中红军的什么精神?
【情感升华】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达标练习】
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某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体会长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据此完成2-4题。
2.根据所学知识,“重走长征路”的正确路线是(
)
A瑞金-遵义-吴起镇-泸定桥 B瑞金-泸定桥-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泸定桥-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泸定桥-遵义
3.下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总结中,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的精神中,属于“长征精神”的是(
)
①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②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 ③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连线(红军长征中在下列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湘江
解放遵义,召开会议
乌江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赤水河
飞夺泸定桥
金沙江
与敌人恶战,损失惨重
大渡河
跳出敌人包围圈
【课后提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事件?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应出哪些具体的事件?三军指的是哪些队伍?
3.、这一事件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