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班别:
姓名:
座号:
成绩:
【自主学习】
1.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____________。
2.可再生资源是指短时间内可以
、
,或可以
的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3.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
【合作探究】
1.材料:小明和小红正在议论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小明说:”我国地大物博,许多自然资源位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列,发现并探明储量的况钟就有160多种,我国自然资源多么丰富。”小红说:”我为我国的自然资源担心,你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自然资源太贫乏了。”
从小红和小明的讨论中,谈谈你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的看法。
2.读下表分析回答: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中国
世界
中国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
0.1
公顷
0.36公顷
67位
人均林地
0.12公顷
0.9公顷
80位
人均草地
0.23公顷
0.76公顷
121位
人均河流径流量
2600立方米
11000立方米
88位
(1)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居世界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而且种类多,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比较齐全的国家,可这与上表中的数据和我们在报刊上经常读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存在危机的文章似乎“矛盾”,你对此有何认识?
(2)简要谈谈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
【课堂检测】
读中国主要自然资源数据,完成1~2题。
土地
矿产
耕地
径流量
森林
总量在世界上的名次
3
3
4
6
6
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1.表中我国最具优势的资源是(
)
A.土地
B.矿产
C.径流量
D.森林
2.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是(
)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阳光、土地、水、草原
C.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水稻、垃圾、动物都属于自然资源
C.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
D.自然资源分布均匀,我国合理利用和保护
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6.可再生资源变成非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
)
A.可再生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B.可再生资源被开采利用
C.可再生资源遭破坏或污染
D.可再生资源开采利用增加
7.下列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中较为合理的是(
)
A.为保护资源,尽量不开发利用
B.合理开发,节约使用
C.非可再生资源最好不利用
D.只利用可再生资源
8.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指的是(
)
A.我国各类自然资源都占世界第一
B.我国土地资源最丰富
C.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D.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居前列
9.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种类不齐全
B.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C.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成绩显著,没有浪费
D.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十分乐观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读图2,完成14~15题。
11.图示地区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
A.淡水
B.林地
C.铁矿
D.石油
12.图示半岛降水稀少,非常干燥,从地图上可
找到的证据是(
)
①半岛三面环海
②沙漠广布
③无河流分布
④森林茂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自然资源
2.更新、再生、循环使用
3.难以再生
4.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合作探究】
1.综合考虑,都有道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因此从资源的总量来说,小明的说法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我国资源大多名列前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加上浪费、污染、破坏、管理不善等原因,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少,很多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1)评价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少,往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资源总量,二是人均资源占有量。
(2)认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探索新能源。
【课堂检测】
1.B
2.D
3.B
4.C
5.D
6.C
7.B
8.C
9.B
10.C
11.D
12.B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