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3.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4.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下列董仲舒思想中不可能为当时思想家推崇的有
①“天人感应”②“大一统”③“君权神授”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
5.“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
6.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天,物也,物即天也”
7.“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8.
“中新网”2010年7月2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
A.“礼之胜,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9.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0.近年来孔子学院已遍及五大洲。而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由此看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伏尔泰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B.从孔子学院变体汉字标识看,其主要职责是推广汉语而非仅介绍孔子
C.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孔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D.《马可·波罗行记》在西欧开始流传前欧洲人不可能了解到孔子的思想
11.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12.“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A.王阳明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13.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4.下列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的有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真理”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5.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16.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
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18.“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
19.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专著故自负,(顾)
亭林亦复推重。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对梁启超描述的这本书理解错误的是
A.此书是指顾炎武的《日知录》
B.其议论的核心在于限制君权
C.其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些相似
D.其对近代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2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 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 (3分)
(2)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 其目的何在 (2分)
(3)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是如何认识的 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明清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较前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分)
(4)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 B B B A
D D C A A
B D D A B
C B
C A
D
21、(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5分)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3分)
(5)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22、(1)职能: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
设想:设立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分)
(2)认识: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协作,共同配合)。
目的:限制君主专制。(2分)
(3)认识:恢复宰相制;宰相辅佐君主,共议国事。
意图:相权制约皇权。
变化:明朝废丞相,君权合并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大臣只能依据皇帝的旨意办事。(5分)
(4)背景:明清两代,社会动荡,封建社会衰弱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僵化。(4分)
特色: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