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1 22: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
复习:
1、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蜀地三年不雨;
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
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D复习:
2、1963年董必武畅游嘉兴南湖,忆起四十二年前的往事,挥笔题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里的“星星火”,主要是指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复习:
3、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共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
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中共总结教训正寻找同盟者
D.国民党是中国各党派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B武装反抗 国共十年对峙
(1927年——1937年)南昌起义一、南昌起义:
起义的背景、概况、意义。自主学习:探究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贺龙元帅说:八一起义打响了第一枪,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出路。
1、贺龙说起义“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出路”,这个出路是什么?
材料二:聂荣臻元帅说:如果我们当时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南昌起义部队和工人农民的动力结合起来,建立乡村革命政权,创造革命根据地,就能不断的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革命的阵地。但是,我们当时还缺乏这种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思想,而希望回到广东重整旗鼓……然后再举行北伐。于是就形成 单纯军事行动的错误方针,因而招致了新的失败。
2、聂荣臻认为南昌起义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
3、南昌起义是成功,还是失败?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在哪里?如何继续革命?什么才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召开的 背景、概况、意义。
2、湘赣边秋收起义。
概况、启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练 习:
《固学案》,P137,T5。 讨论:重难点探究2:你认为哪种意见更好些?为什么?井冈山
练 习:
《固学案》,P137,T6。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自主学习:二、土地革命:
3、“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 内涵:


土地革命——核心
根据地建设——依托
武装斗争——形式
讲学稿重难点探究1: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国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实 践 理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事求是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征
长 自主学习 《长征组歌》
1965年,为迎接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由肖华将军作词,战友歌舞团作曲的一部史诗般的大型声乐套曲。它以深刻凝练的歌词、清新优美的曲调,叙述了红军事迹,讴歌了长征精神。 组歌之一 告 别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
  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据歌词说明: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固学案》,P137,T7长征1会宁练 习:
《固学案》,P137,T8。 组歌之二 遵义会议放光辉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呼,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放光辉?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组歌之三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说说这首歌体现了什么样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
人民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不怕艰难险阻
不惜牺牲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
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胡锦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讲话
史料研读: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思考:两则材料对长征有何共识?
长征的胜利结束有何重要意义?练 习:
《固学案》,P138,T12。十年成长路 两个大转移
城市 农村
南方 北方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长 征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