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二十九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二十九中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1 11: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二十九中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有人说:“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纵观历史,秦朝最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西汉 B.隋朝 C.西晋 D.东汉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隋朝时期,读书求学的人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史实.最有可能造就这些读书人的政策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官员推荐 D.科举考试
3.曾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繁荣开放的盛世景象,这得益于下列哪位统治者的领导(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文帝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评价武则天撰写了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提倡节俭 B.减轻刑罚 C.善于纳谏 D.重用人才
7.吐蕃最高统治者称为(  )
A.皇帝 B.单于 C.可汗 D.赞普
8.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  )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禄东赞
9.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D.唐蕃和亲
10.2009年5月23日至2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它令我们联想到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1.学完隋唐历史后,请你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与融合 D.交往与冲突
12.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13.唐朝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 (  )
A.明经科 B.秀才科 C.进士科 D.状元科
14.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①回纥②吐蕃③突厥④南诏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15.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大唐西域记》 B.《金刚经》 C.《西游记》 D.《史记》
16.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称为“诗仙”的(  )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17.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的是(  )
A.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B.开通隋朝大运河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重新统一全国
1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19.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0.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明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历史书籍,书上把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2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2.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
A.回纥 B.吐蕃 C.靺鞨 D.匈奴
23.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24.著名诗篇“三吏”、“三别”的 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二、材料题:(共50分)
26.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
(3)材料二中的“武后”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5)其实好的一段统治历史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谏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进谏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唐朝曾有“房谋杜断”的说法,请问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
(6)跨越时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将会怎样统治你的国家。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  
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最关键的人物是谁?  
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  
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  
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二十九中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有人说:“秦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纵观历史,秦朝最类似于下列哪个朝代(  )
A.西汉 B.隋朝 C.西晋 D.东汉
【考点】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隋朝的有关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战国的纷争,统一了全国,但是短命而亡,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完成了统一,也是短命而亡.
故选B.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隋朝时期,读书求学的人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史实.最有可能造就这些读书人的政策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官员推荐 D.科举考试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故选D.
 
3.曾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繁荣开放的盛世景象,这得益于下列哪位统治者的领导(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隋文帝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
【解答】“贞观”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故选C.
 
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考点】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用人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他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故选C.
 
5.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为评价武则天撰写了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解答】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选A.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提倡节俭 B.减轻刑罚 C.善于纳谏 D.重用人才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
【解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用人才,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武则天重用狄仁杰、姚崇;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
故选D.
 
7.吐蕃最高统治者称为(  )
A.皇帝 B.单于 C.可汗 D.赞普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吐蕃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解答】吐蕃最高统治者称赞普,例如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契丹族、蒙古族、突厥族的首领称可汗等.
故选D.
 
8.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历史人物原型是(  )
A.玄奘 B.鉴真 C.阿倍仲麻吕 D.禄东赞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玄奘西游天竺.
【解答】《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唐朝玄奘,贞观初年(唐太宗时),他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A.
 
9.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游
C.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D.唐蕃和亲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蕃和亲.
【解答】唐蕃和亲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融合事例,不属于中外交往.
故选D.
 
10.2009年5月23日至2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主题是“盛世中国,诗意长安”,它令我们联想到我国诗歌的鼎盛时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唐诗.
【解答】通过题干的“西安和长安”可知是唐朝的都城.唐诗泛指为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因此我国诗歌鼎盛时代出现在唐朝.
故选B.
 
11.学完隋唐历史后,请你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
A.动荡与变革 B.繁荣与开放 C.分裂与融合 D.交往与冲突
【考点】隋朝的建立;唐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
【解答】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当时的突出社会特征.
故选B.
 
12.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考点】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日本影响.
【解答】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较大,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故选D.
 
13.唐朝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 (  )
A.明经科 B.秀才科 C.进士科 D.状元科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进士科.
【解答】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故选C.
 
14.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①回纥②吐蕃③突厥④南诏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藏族的祖先是吐蕃;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回纥;白、彝族的祖先是南诏.
故选D.
 
15.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大唐西域记》 B.《金刚经》 C.《西游记》 D.《史记》
【考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玄奘的认识.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联系所学可知,贞观年间,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
故选A.
 
16.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称为“诗仙”的(  )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李白.
【解答】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
故选A.
 
17.下列不属于隋文帝在位时期的功绩的是(  )
A.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B.开通隋朝大运河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重新统一全国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故选B.
 
18.“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考点】隋朝大运河.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解答】题干给出“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的材料,设问考查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功效的赞誉.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这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C.
 
19.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点】史实辨析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思想.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温总理的话“国之命在人心”告诉我们民心的重要性,这与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故选D.
 
20.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明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历史书籍,书上把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考点】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
【解答】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B.
 
2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 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考点】女皇武则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
【解答】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武举考试可知当时皇帝是武则天.
故选D.
 
22.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有一少数民族首领曾给唐朝皇帝写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据此判断该民族是(  )
A.回纥 B.吐蕃 C.靺鞨 D.匈奴
【考点】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分析】由材料里的“唐朝皇帝”“金城公主”可以判断该民族为吐蕃.
【解答】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故选B.
 
23.一座古代石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依然屹立在洨河上,“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宵”,这座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是隋朝的(  )
A.赵州桥 B.玉带桥 C.宝带桥 D.泸定桥
【考点】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
【解答】据题干“单孔大石桥”及“时间”得知:隋朝李春在河北赵县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后又有诗人赞它是“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故选A.
 
24.著名诗篇“三吏”、“三别”的 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考点】光耀千古的唐诗.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耀千古的唐诗.
【解答】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朝涌现许多著名的诗人.杜甫的诗有“三吏”“三别”,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故选B.
 
二、材料题:(共50分)
26.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
(3)材料二中的“武后”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4)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5)其实好的一段统治历史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这些人才中有敢于直谏皇帝,一生曾200多次向皇帝进谏的著名历史人物是谁?唐朝曾有“房谋杜断”的说法,请问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
(6)跨越时空,回到唐朝,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你将会怎样统治你的国家。
【考点】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创立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的知识点.
(3)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统治的知识点
(4)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点.
(5)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的知识点.
(6)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材料中涉及到的三位皇帝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人物关键.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2)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国君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舟运行,也能够把船打翻.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因此他才有如此的认识,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措施,使唐朝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的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
(6)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等.
故答案为: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科举制度;隋炀帝.
(2)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开元盛世.
(5)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6)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等(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唐太宗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 隋朝 
什么朝代逐渐完善? 唐朝 
最关键的人物是谁?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 进士科 
获得第一名的叫什么? 状元 
什么朝代被废除的? 清朝 
②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③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考点】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清末民初的文化 教育与社会生活.
【分析】①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及废除.
②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③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意义.
【解答】①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知,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列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备,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科举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②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人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可知,科举制获得收益最大的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帝利用这一制度选拔人才,巩固了统治.
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故答案为:
①科举制度 隋朝; 唐朝时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状元; 清朝.
②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为人们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016年10月21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