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5`熟读成诵《长恨歌》
二,导入:
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24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3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C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Y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I
(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4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C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f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e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o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V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E
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L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k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g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B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V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P
(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x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c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Q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五,诗歌分析-------- 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4587478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
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六,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4587478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七《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4587478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
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