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1 11: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播放背景音乐)投影小诗:
姐姐十五我十六,
妈生姐姐我煮粥。
爸爸睡在摇篮里,
没有奶吃向我哭。
记得外公娶外婆,
我在轿前放爆竹。
师:各位同学,今天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上课前,先来看看这首小诗有什么奇怪之处?
生1:姐姐比我还要小,我觉得奇怪,妈妈生姐姐时,我在煮粥,这不对。
生2:外公娶外婆时,我在放爆竹,那时我怎么可能已经出生了呢,很奇怪。
……
师:我们发现它完全违背常理,所以叫它颠倒诗。这是长篇小说《草房子》里主人公桑桑经常唱的一首歌,唱起来时就变成油麻地一道风景,听的人自然忍俊不禁,因为他把现实完全颠倒了,现在我们也来读一遍。
(生齐读小诗)
师:很好,因为违背常理,因为颠倒,所以产生了一种诙谐的效果,现在回到小说《草房子》中,《草房子》中另外一位主人公杜小康(师板书)的人生被颠倒了,颠倒了的人生还那么有趣吗?我们一起读小说的第一段。
(生齐读小说第一段)
师:读完后,我们有什么发现呢?可以从关键词入手。
生:他要跟父亲一起去放鸭。
师:杜小康家以前是干什么的呢 在长篇小说《草房子》中介绍,他家在油麻地开了一间杂货店,所以文中写“家底最厚实的”,杜小康长的什么样子呢?
生1:像公子爷
生2:长的白白胖胖的,无忧无忧的在上学
师:而现在杜小康要去放鸭,放鸭前发生了什么事呢,文中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1:跌落
生2:只好
师:从“只好”中读到了什么?
生:读出不情愿
师: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再进入文本就简单了。
师:现在杜小康无奈的开始了他的——
生:放鸭之旅
师:很好,那课题叫什么?
生:孤独之旅
师:为什么不是放鸭之旅?我们到小说中去找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师作“圈点勾画”读书方法指导)
师: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哪读到杜小康的孤独。
生1:第九段中,“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写出了杜小康对周围不认识,感到孤独。
生2:第72页,“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写出了周围环境,从而衬出杜小康的孤独。
生3:第29段,“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师:你遇到过这种情形吗?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感觉怎么样呢?
生1:没遇到过,如果遇到我会感到害怕
生2:第15段,“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用鸭的孤独来衬托人的孤独
生3:“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生4:第21段,“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师:杜小康对他所处的环境是害怕了,文中也有一个词叫……
生:恐惧
师:我们发现,之所以称为孤独之旅,是因为现在主人公到了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但是真的没人了吗?只有他一个吗?还有谁?
生:他父亲
师:刚刚我们说了很多杜小康的孤独,那他爸爸孤独吗?去文中找一找、
生:第29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因为这里不仅是杜小康觉得孤独,父亲也觉得很孤独。
师:父亲有没有像杜小康一样难以忍受呢?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1:因为父亲毕竟是成年人了,而杜小康只是孩子
生2:因为在孩子面前,父亲要表现得镇定一些
师:父亲是怎么看待杜小康的孤独的?
生:“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
师:关键词是“残酷”,对杜小康来说是残酷,对杜雍和来说也是残酷。对杜雍和来说,他还有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什么呢?
生:把鸭子养大,卖掉,供他儿子读书
师:小说中是怎么说的?
生: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师:杜雍和是想通过这么一个计划,改变他们被颠倒的人生,只有这样才有机会东山再起,但实际上他也很于心不忍,将小小的杜小康也拉到这个计划中来。
实际上孤独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普遍的一种情感,现在杜小康被带到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与他父亲之间是什么样的呢?
(师出示投影: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
“我也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不困。”

师: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1:很无聊
生2:很单调
生3:僵硬、干巴巴
师:你平时和家人也会这样吗?
生:不会
师:再回到小说中去看一看他们父子间的交流。
(生齐读“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师: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社会对我们的认同,杜小康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孤独,他还要承受些什么?
生:还要承受磨难,“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师:这个磨难到底是什么呢?小说有没有对磨难进行描写?
生:有,第36段,写暴风雨的来临把鸭圈卷到了天上。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中杜小康是怎么面对的,在经历过暴风雨后他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师有感情朗读有关暴风雨的段落)
师:读到这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从这些段落里,我看到了一个逐渐长大,逐渐坚强的杜小康
师:你说了两个非常关键的词——长大、坚强(师板书)
师:小说是如何表现他长大和坚强的呢?
生1:长大是暴风雨来了,鸭子被风刮跑了,我没听父亲的话,主动和父亲一起去找鸭子
生2:他不哭了,“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谒乡的天空,心里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
师:之前有没有哭?
生1:有,“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生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师:小说里还有一个地方写到了哭,在哪里?
生:“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师:“带着哭腔”说明当时杜小康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觉得很委屈
师:从一开始的委屈到后来的哇哇大哭,再到第三次说不明白到底为什么哭,我们来帮他想一想,为什么哭呢?
生: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能承受事情,自己去找到鸭子,有成就感。
师:所以说这个哭里是高兴的,正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一样。
师:现在的杜小康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那他还经历了什么?
生:被被芦苇叶割破了脸,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师:他感到钻心的疼,手还在滴血,所以当鸭群找到后,他感觉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师:前面同学们注意了,读小说作品不能忽视细节,还有那些环境描写,下面就在小说中找一找暴风雨前后的环境
生: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生:“雨后天青,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师:一黑一亮,前后形成对比,用对比来衬托此刻杜小康的内心情感,所以我们在小说的环境和细节中感受到了,因此,杜小康的放鸭之旅是辛酸之旅,是磨难之旅,更是他的成长之旅。
师:在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此时我们再来看这一句话。
(投影:“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一生读这句话)
师:此时杜小康激动的语无伦次了,鸭下蛋了有什么好激动呢
生:因为鸭下蛋了就可以回家了
师:杜小康经历了这一场磨难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小说中有描述
(投影小说的后叙部分(略),并请一生朗读)
师:杜小康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能坦然的面对以后的困难,所以他能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向他的同学出售杂货等等。在我们同学们今后的人生中,也要坦然面对困难。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