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0-21 12:3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2、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3、用创造的声音为歌曲《大雨和小雨》伴奏。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倾听各种声音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和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能够对各种声音产生联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
3、在声音创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和意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初步接触音乐,教师如果用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来教授学生不易掌握,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利用各种不同的声音材料,师生一道创造出各种声音,还利用这些声音材料表现一定的场景,在有趣的创造活动中让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声音的强弱、长短、音色、高低,通过这种间接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造声音并用声音编织故事,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联想,学生虽然对生活中的声音有一定感受,但没有从声音引起联想的经验,教师应该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为探索声音打好基础。
教具准备:钢琴、音响、录制的自然界各种声源、塑料瓶子、水、米、易拉罐、报纸、袋子、碟子及学生自备的材料和课堂打击乐器。
5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1、教师用筷子敲击不同水位和大小的玻璃杯(设计一组音阶)
2、让学生观察为什么不同的玻璃杯敲击时发出的音高不同。
3、教师播放录制的自然界的各种声源,让学生简单说明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4、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
5、教师出示一些音源材料,让学生通过各自的方法使其发出声音。
学生活动:
1、学生闭上眼睛猜一猜老师是用什么发出的声音。
2、初步了解物体的大小和水位的高低能改变音高。
3、学生倾听、模仿这些声音并简单说明各种声音的特点。
4、学生:风声、雨声、车叫声、鸟叫声、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等等。
5、学生上讲台操作演示。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倾听”和“想像”,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强弱、长短、音色、高低等,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素养打好基础。
二、创造声音
教师活动:
1、教师板书课题: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2、给学生分组(5—6人一组),发声源材料,让学生用拿到的东西创造声音,并把创造的声音记录下来,看哪一组创造的声音多。(提示:如果没有东西,你能创造出声音来吗?)
3、把创造出的声音分组表演,如果是相同的,就在一个小组表演后只表演创造的不同于前一组的声音。
4、按要求表演节奏:
①让学生拿着音源材料按老师的要求演奏,每个苹果演奏一下,每两颗荔枝演奏两下(提示:两颗荔枝和一个苹果演奏的时间一样长)。
②拿塑料瓶子的演奏苹果,拿其它材料的演奏荔枝,同时演奏而且节奏整齐。
③第一个苹果演奏重一些,第二个苹果演奏轻一些,第三个苹果演奏重一些,第四个苹果演奏轻一些;荔枝第一个重一些,第二个轻一些。
学生活动:
1、学生分组创造声音并小组讨论,把创造的声音记录下来。
2、分组上讲台表演小组创造的声音。
3、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初步理解音的时值)。
4、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初步体验节奏)。
5、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初步理解音的强弱)。
设计意图:
通过创造声音并表演,让学生初步理解节奏及音的时值、强弱。
用创造的声音创编故事
教师活动:
1、每一组自己想一个故事,用手中的材料表现出来,如果材料不够可以在老师这里拿,也可以自己想办法(不能用嘴说出来哦)。
2、分组上台表演创编的故事,等其他组的同学猜了故事后再说出来,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通过同学猜的准确率评价出创编得好不好。
3、给创编得好的小组发奖。
学生活动:
1、分组创编声音故事。
2、分组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
四、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师活动:
1、教师范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2、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3、讨论大雨和小雨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音的强弱)
学生活动:
1、学生听赏。
2、跟着教师唱《大雨和小雨》。
3、大雨下得急,声音大,小雨下得缓一些,声音小一些。
设计意图:
学唱歌曲,通过歌曲感受音的强弱。
五、用手中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教师活动:
1、让学生按要求演奏:边演唱歌曲边用手中的材料发出声音(四分音符发出一次声音,两个八分音符连续两次发出声音)。
2、拿塑料瓶子等声音强的材料的同学演奏大雨,拿其它声音弱一点材料的同学演奏小雨。
学生活动: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边唱歌边用手中的材料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音的时值与强弱。
六、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
小朋友们回家后试一试、想一想,为什么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水位不同的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学生活动:
学生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音高和音高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更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突出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环节,如采取各种方法使各种物品发声、用物品发出的声音给儿歌伴奏、模拟生活中的声音等,调动儿童积极参与,形成了几个十分活跃的小高潮。
另外我还十分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录制的声音是火车轰鸣、大海波涛、小鸟鸣叫等,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很多材料是学生自己带来的,使儿童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声音。
但是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创编声音故事时表现不是很好,或许是引导得不够好,也或许是难度大了一些。可能应该在这里给学生设计一个创编的故事给学生示范,而且教师示范的故事牵涉到的道具尽可能多一些,给学生充分的借鉴作用。
另外根据教材内容,第一部分是“有趣的声音”,第二至第六部分的主体内容是要着力将儿童引入音乐世界,那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力所能及的创造“有一定声音结构”的声音,而不是单纯的“发出声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还应该多突出声音的美,即多追求“乐音”,让学生对“乐音”和“噪音”有初步的认识。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也可以改为:“小朋友们回去试一试、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敲击出来的声音更好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