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和小鼓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够背唱歌曲。3. 掌握用声势与歌唱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并应用到歌曲《大鼓和小鼓》的演唱活动中。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
3重点难点
1.感受大鼓与小鼓的声音及强弱力度特点。
2. 学唱歌曲《大鼓和小鼓》,用强弱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
3. 手势和歌唱结合表现歌曲情绪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欣赏
《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
提问:这两种乐器是什么?模仿出它们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
学生再次模仿。
教师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
活动2【讲授】学习歌曲
(一)声势表现1. 初次聆听《大鼓和小鼓》音频。提问:做什么动作发出声音可以模仿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呢?学生回答可以用拍手和跺脚模仿。2. 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 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
3. 拍手跺脚代替原有歌词。教师范唱,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代替教师的演唱。教师在“咚”和“嗵”的地方只弹琴不唱。个别学生在前面带领其他同学进行这个活动。 教师范唱,集体再次用动作代替歌词。
(二)学习歌词1. 欣赏《大鼓和小鼓》歌词节奏朗读。 教师分句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
2. 教师弹琴,学生边拍手跺脚边读歌词。 教师评价,学生集体再跟琴,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三)分句学唱歌曲。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评价。学生听音乐完整演唱。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
三、歌曲表现1. 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音色区别并模仿。2. 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
3. 为歌曲配其他动作或声音来表现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 教师评价及总结4. 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
活动3【导入】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会了演唱《大鼓和小鼓》,也能够区分它们的声音,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内容──《用声音编织故事──小白兔盖新房》。收集相关材料,准备用这些材料发出的声音来讲故事。
课件15张PPT。请你听你能分出强和弱吗?1.小猫叫 2.打雷声 3.电脑打字声
4.蟋蟀叫 5.吹哨声 6.蚊子飞过7.敲钟 8.小河流水
9.刮大风 10.拍照声
11.汽车鸣笛 12.表
13.狼嚎叫 14.小鸟唱
15.火车鸣笛FP大鼓和小鼓3 3 3 3 13 3 3 3 1 5 5 5 5 56 5 5 3 35 3 3 2 2 1 1 11=F擂 起了 大鼓 咚 咚, 敲 起了 小 鼓 嗵 嗵 嗵。擂 起 了 大 鼓,敲 起了 小鼓,咚 咚 嗵嗵 嗵fpppff大鼓和小鼓3 3 3 3 13 3 3 3 1 5 5 5 5 56 5 5 3 35 3 3 2 2 1 1 11=F擂 起了 大鼓 咚 咚, 敲 起了 小 鼓 嗵 嗵 嗵。擂 起 了 大 鼓,敲 起了 小鼓,咚 咚 嗵嗵 嗵fpppffmf中强fp强弱大鼓和小鼓3 3 3 3 13 3 3 3 1 5 5 5 5 56 5 5 3 35 3 3 2 2 1 1 11=F擂 起了 大鼓 咚 咚, 敲 起了 小 鼓 嗵 嗵 嗵。擂 起 了 大 鼓,敲 起了 小鼓,咚 咚 嗵嗵 嗵fpppffmf1、 X X | X X ||2、 X O | X O ||3、 X — | X — ||4、 O X | O X ||下起了大雨
哗哗,落起了小雨
沙沙沙。下起了大雨,
落起了小雨。哗哗,
沙沙沙。跑来了小狗汪汪,
吓坏了小猫喵喵喵。
跑来了小狗, 吓坏了小猫。汪汪,
喵喵喵。你能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创编新歌词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