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⒈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
⒉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⒊多形式诵读文章,体会赏析抒情散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概括出作者爱绿的原因,归纳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体会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教师补充讲述: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2.词语积累
四、学习课文
(一)听范读录音
刚才我们已与作者相识,走进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课文朗读课文录音。听读过程中思考屏幕上的问题:
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哪一段或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二)整体感知。
1.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来记叙,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绿”这样两个字概括每一层的大意。
学生交流后明确:文章紧扣一个“绿”字,写了赏绿、囚绿、释绿、念绿,每一个意念和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热爱,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喜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2.默读课文,勾画最能触动你心弦的、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如“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
喜悦满足——爱绿至极——感动敬佩——惦念牵挂
简单小结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1)给大家4分钟时间快速跳读课文,
请勾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段,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在书上做上旁批。
(2)作者笔下的常春藤的有何特点?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后明确:“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 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外形美:柔嫩
纤细
茂绿
如:“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 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
内在美:蓬勃、向阳、固执
追求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节,用波浪线画出作者喜爱绿的句子。
明确: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4)合作探究:你知道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吗?
明确:因为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因为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挖掘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1)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离开北平一年了。……”……的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叶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一样,明确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文本。
补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2)面对敌人的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没“别有用心”吗?请大家结合作者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联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特点和命运有何言外之意。
(3)教师总结作品主题:《囚绿记》作者在通过窗前的一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的描写,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
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品味语言
(1)介绍品味写景状物散文语言的方法一般有:
1.
诵读
——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
;
2.
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
;
3.
背诵——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用心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结束语
《囚绿记》是一篇“美文”,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表情朗读并积累优美句段。
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赏绿(1-7)——喜悦满足
囚绿(8-11)——爱绿至极
释绿(12-13)——感动敬佩
念绿(14)——惦念牵挂
借物抒情:常春藤——追求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