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2 11: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朗朗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语: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一、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生字词
2、“湖”指西湖,回顾有关西湖的诗句:
3、变形段落为四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结合“变形”,概括段意:
开头一段交代时间、地点,表现出大雪封湖、天寒地冻、寒气逼人的情景,与下文写“我”夜深人静时到湖心亭赏雪巧相映衬。
第二段具体写看雪。作者从上到下,由宏而微,动静结合,层次清楚地展现出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西湖雪夜水墨画。
第三段移步换景,写湖心亭上两位金陵人对坐饮酒、作者被邀勉力喝了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
结尾段借舟子之口,画龙点睛。舟子的大惑不解,为文章平添了无限趣味,深化了文章的意境,突出了作者的自欣之情。
这样的四段,将课文的“文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原来——
此篇美文的写作思路是:背景→情境→故事→意味
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点: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意思及重点语句翻译:
三、 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
要点: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个舟子在说话。
2、文中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板书“痴”
说明: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
3、如何理解“痴”?文中“痴”表心在哪些地方?
(1)、傻,无知(2)、
精神失常,疯癫。
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表现:“是夜更定”,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
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万籁俱寂
是从听觉上
视觉: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用一成语来表达:天寒地冻。
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这是:板书:行痴
思考: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三个“与”,去掉三个“与”,如何?范读去掉前句与去掉后句,让学生找区别。
要点: 三个与字显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混朦一片,举目皆白的天地苍茫的景象。反复读,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思考: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改:
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要点: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注意“而已”的读法,感受“而已”的言外之意了。
要点: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可见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
板书“痴景”。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么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思考: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认真读“大喜”一句。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参考: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思考: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不是知己吗,为何不互留姓名
要点: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这就表明张岱的孤高情怀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思考: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如何理解“独”字?
“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反映了作者的孤傲清高的性格。
思考: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为何?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要点: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
思考: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
要点: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作者介绍。参考: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总结: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
板书“痴心”.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有人曾这样评说作者: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张岱:《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师:张岱说七月中旬的西湖一无可看,只能看看来看西湖的人。那些来看西湖的人,乘着船,喝着酒,结朋交友,说是来赏月的,却没有赏月的姿态,也没有赏月的心意。张岱认为这些人来看西湖来赏月,更多的只是附庸风雅。不是来真正欣赏西湖的。他讽刺的一种“看月者
我们课文中的金陵客煮酒赏雪,呼朋唤友,并不是张岱所欣赏的。正如刚一同学说的,张岱与他们打招呼仅仅是出于礼貌。三杯过后,他就匆匆而别,尽兴而来,败兴而去。
张岱游西湖,选择人鸟声俱绝的冬雪清晨独往,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人与天地与山水融为一体。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惟有这天地才是他真正的知己。像张岱这样的孤高情怀,我们还在哪些文章中读到过。
生: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掀开历史的长河,千万万的人群中,不乏有张岱的知己者。我们一起来朗读
多媒体显示: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夜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一个人,独往湖心亭: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