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
学案
[学习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1.
培养仔细品读小说的习惯,学习理清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梗概,初步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环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2.
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预习引导]
1.
目标点击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2)认真品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线索,概括故事的梗概。
(3)初步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
学法指导
(1)通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主人公。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3)运用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王愿坚,现代作家。1929年生,山东省诸城县人。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报社编辑和记者等。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他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之后陆续写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十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
2.
背景资料
王愿坚谈《七根火柴》的创作
《七根火柴》,这篇小说的构思,说来有点奇特,它是从突然闯到面前的一个形象发端的。深夜,灯前,我照例对着稿纸“神游”于长征路上。忽然,眼前浮起了这样一幅景象:一队红军战士在白茫茫的雪山上迎着风暴走着,一个红军战士身子一仄歪,摔下雪坡。几番挣扎,他被深雪埋住了。随着战友们的视线望去,只见白雪上留着一只手,在这只手心里托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党证。这就是《七根火柴》最初的胚芽……
在《七根火柴》具体构思的过程中,顺着雪山上托着党证的那只手,我调动起生活和思想的积累去思索,慢慢地,透过现象进入了革命战争的纵深,看到了支配着那只手的战士的心。那颗心是多么美啊!它把个人和革命事业联结得那么紧密,它对集体的关心是那么的自觉,它表现了革命者对革命的无比忠诚。
就写这颗心!就写一个无名无姓和普通战士心灵光辉的闪耀。
3.
题目解说
火柴在生活中是极其普通的点火工具,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红军长征的日子里,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几千里,草地的气候变化无常,暴雨时作,遍地潮湿,就是这小小的火柴,挽救了多少战士的宝贵生命,它给部队带来温暖,带来希望,使红军长征走向胜利;也是这小小的火柴,在长征路上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作用和价值。
4.
长征中的万水千山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胡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岷山、六盘山等。跨越了11个省份: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字音认读:
瘸子(qué)
腋窝(yè)
贮满(zhù)
蓦然(mò)
昼夜(zhòu)
冰雹(báo)
倚靠(yǐ)
擎着(qíng)
2.
词语补注
挪动:移动位置。
酸涩:辛酸的。
惶惑:因不了解情况而害怕。
倾泻: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
呆滞:迟钝,不活动,常形容眼神或神情。
二、课文内容讲解:
1.
内容分析
《七根火柴》叙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在过草地时,一位无名战士把用自己生命保存的七根火柴郑重地托付给战友、部队的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贵的品质。
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即: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这部分用卢进勇的观察与感受来描写环境,烘托出火柴在这样的环境里关系着部队的安危,即点明了火柴的重要性。其中用“奇怪”一词概括草地天气特点,第4、5自然段从卢进勇身子的颤抖,衣服的潮湿自然引出对“火”的向往。
第二部分(从“已经一昼夜没吃东西了”到“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已经一昼夜没吃东西了”到“我扶你走吧”),这一层采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无名战士的肖像、动作、语言,渲染他垂危的状况,引发悬念。
第二层(从“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到“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层详细描写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给卢进勇让他转交给“大家”的全过程,烘托出无名战士为集体保护火种,不为苟全生命耗用火柴的自我牺牲精神。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让人敬仰。
第三部分(课文最后倒数三段),写七根火柴到了部队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部分从色调鲜艳,火的热烈,谈笑的欢乐,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使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高大、可敬,从而写出了一种悲壮的美。
2.
句段品鉴
(1)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品析:这一段是对草地气候的具体描写,用“忽然”、“刹时”两个表示时间的名词,突出了草地天气变化之快;用“严严的”反映了云的浓,面积之大;用“栗子般”写出了“冰雹”的重及体积之大;用“倾泻”反映了“暴雨”和“冰雹”的来势凶猛。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突现无名战士顽强的意志。
(2)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品析:“酸涩”反映了卢进勇为战友不能坐起来而心里难受。“抢”、“搂”,“递”三个动词反映了卢进勇救助无名战士的动作迅速。
这段从卢进勇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及心理感受四个方面,刻画了他救助战友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长征途中的艰难。
(3)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品析:“像一只路标”这个比喻寓意十分深刻,它既指明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又指他的精神像一只路标,给战士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对比手法运用,突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品格。“模糊”一词,刻画了卢进勇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雾蒙蒙”一语双关,既写草地复杂多变的天气,又刻画了卢进勇为战友牺牲而流泪的情况。
3.
写法探究
(1)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人物精神风貌。
全文不足2000字,但作者善于选取最佳的角度——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并将火柴托付给战友转交给部队,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瞬间的动作、言行,完成无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对无名战士眼睛的描写共有8处:①卢进勇初见他时,他“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这里的描写,反映他伤势重,病情危,努力地闭着眼睛表现他默默而痛苦地与死神抗争,这是因为他还有重要的任务没完成。②当他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时,“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反映他渴盼见到自己同志的急切心情。③当卢进勇把那点青稞面送到嘴边,并亲切劝他吃下时,他“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一方面显示出他确已心力交瘁,另一方面从眼神中反映他因卢进勇误解了他的意思而惆怅。④当他听到卢进勇要搀着他往前走时,他“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作者说,“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⑤“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说明他急于向战友交托他用意志保存的七根火柴。⑥在他花了极大力气,小声数完七根火柴以后,“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是在问:你看清了吗?你明白了吗?⑦当他看到卢进勇高兴地点头,表示“看明白了”时,他“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表示他心愿已了。⑧最后他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热切的眼神中寄予着他由衷的信赖、无限的感激和殷切的嘱托。
(2)自然环境,烘托人物革命品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小说的第一部分中的第2自然段是客观环境描写,而第3自然段则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的“怪”气候,反映了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盼火的内心活动,同时也暗示了无名战士处境的艰难,为下文写无名战士交托火柴埋下了伏笔。
小说结尾描写了篝火熊熊,这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换来的结果,反映了红军战士的欢乐情景,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证明中国人民一定会冲破黑暗,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3)紧扣“火”与“火柴”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火”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及作用。卢进勇需要有堆火烤暗示火柴的意义;无名战士需要火堆暗示火柴意义;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揭示人物崇高品德;点燃篝火用上火柴表现了火的作用,更赞颂了人物生命价值;卢进勇交火柴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4)映衬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卢进勇虽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上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身临其境;他的所闻,让读者感到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之巨大;他的所感、所想,又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这样充分再现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②小说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通过这一映衬手法,让无名战士的形象更加饱满和丰富,觉得无名战士的确是十足的可敬的无名英雄。
4.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无名战士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无名战士。因为:判断小说主人公的依据不是看人物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与主题思想的关系。一般说来,小说的主人公应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人物。
尽管小说中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身上,都有红军战士那种坚强、团结、友爱、奉献的优秀品格,但是小说捕捉了无名战士性格发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英雄人物完成自己性格的一瞬间,通过对他临终前短暂一刻的精心描绘,把这位无名战士写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
此处,文章还从自然景物衬托卢进勇的感受,部队因“七根火柴”而获得生机等侧面烘托了无名战士的形象高大。而卢进勇只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人物,真正的主人公应是无名战士。
至于无名战士连个名字都没给写上,那是因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战士举不胜举,他们的英雄业绩永照千秋,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正是这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缩影。有名固然可忆,无名更加光辉。
三、考点讲解:
例: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刹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浸沉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的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1.
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说明:这两道题重在考查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名师点拨:1.
此题意在考查辨别拟人和比喻各自的特点,并选出正确的答案,再结合短文写出作用来。2.
此题意在考查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
拟人修辞手法,深刻揭示了草地上的草多而密,被暴雨冲洗过后路难行的特点。2.
为下文描写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与活力作铺垫,同时也反衬了小说主人公形象的高大。
四、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题:七根火柴在全文结构中起线索标志的作用。全文情节是以火为线索展开的。
第二题:1.
无名战士是在生命垂危、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保存火柴的。他把火柴并排摆在党证里,夹在左腋窝里。2.
因为每一根火柴都是他用生命保护下来的,他深知每根火柴对部队有多么巨大的意义。卢进勇移交火柴时,一根一根的交给了指导员,表现他悲痛而激动的心情,烘托无名战士可歌可泣的形象。3.
因为悲痛而流泪,所以“眼睛模糊了”。受托的责任感和无名战士顽强的革命精神是无比清晰的。
第三题:1.
衣服的潮湿可以让人推想无名战士经过长时间的暴风雨的侵袭,表现他坚强的意志。另外,衣服全湿了,火柴却是干燥的,可见无名战士的革命责任感。2.
火柴的干燥和衣服的潮湿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无名战士对火柴的保护非常精心。3.
无名战士为七根火柴能找到人带给部队而无比欣慰,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化在革命利益、革命前途上。4.
郑重的动作表现出对火柴的珍惜。坚定的眼神透露出责任的重大和集体利益不容侵犯的要求。
第四题:映衬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的艰难,体现无名战士崇高的品质。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栗(
)子
酸sè(
)
吝(
)惜
pán(
)跚
腋(
)窝
积zǎn(
)
wēi(
)依
xī(
)动
擎(
)着
倒霉(
)
清xī(
)
qué(
)子
贮(
)满
mò(
)地
huáng(
)惑
nián(
)贴
2.
小说《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应该是(
)
A.
无名战士
B.
卢进勇和无名战士
C.
战士们
D.
卢进勇
3.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深刻含义。
①那同志……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卢进勇)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4.
本语段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表现了无名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语段中“这”、“大家”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里,省略号的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习题。
六月雪(有删节)
①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我们到了雪山地区。
②天黑以后,我们借着méng
lóng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啦啦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_____________。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③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炒面,又继续前进。
④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
⑤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
⑥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了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⑦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qí
qū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⑧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chuǎn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的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再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⑨“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⑩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11)忽然从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12)(A)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B)被子被风鼓起来,像船上的篷,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13)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7.
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
méng
lóng(
)
qí
qū(
)
chuǎn半天(
)
8.
文中第二段画线处恰当的词语是(
)
A.
回荡
B.
响声
C.
回响
D.
声音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A.
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
10.
第(13)段中指导员的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11.
自习课上,王小明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
他很想问正在读书的同桌数学尖子李坤,而李坤不喜欢别人在他读书时干扰他。王小明怎么说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引起对方不满呢?(不超过40字)。
【试题答案】
1.
lì
涩
l
( http: / / www.21cnjy.com )ìn
蹒
yè
攒
偎
翕
qíng
méi
晰
瘸
zhù
蓦
惶
粘
2.
A
3.
①“挤”字突出了无名战士身体衰弱,说话吃力的样子,更反衬了他保护革命火种的不易。
②“颤抖”突出了卢进勇打开那个党证时的激动悲伤之情,他为无名英雄用生命保护革命火种而激动,写出了无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4.
神态、动作、语言
把火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献身精神。
5.
“这”指七根火柴
“大家”指红军部队
6.
不相同。前两个省略号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最后一个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声音的停止。
7.
朦胧
崎岖
喘
8.
C
9.
A.
拟人
B.
比喻
10.
指导员的话把蜀道难与红军爬雪山的艰难进行对比,说明爬雪山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歌颂了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品质。
11.
“数学家”,我这有一道既难又十分有趣的数学题,你有兴趣解答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