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2 14: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宁阳四中2017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测试范围: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2.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3.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4.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长水县长官有会稽郡郡守任免调动
5.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墓葬,出土了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富足刺激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6.陈立在《白虎通疏证·封公侯》中说:“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以别子为诸侯,其世为诸侯者,大宗也。诸侯以别子为卿,其世为卿者,大宗也。卿以别子为大夫,其世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别子为士,其世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该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宗法制维系了统治秩序
B.宗法制保证了贵族特权
C.分封制加强了地方统治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
7.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C.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9.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10.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11.“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战国时期,什么“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
(  )
A.世卿世禄
B.军功授爵
C.科举考试
D.察举征辟
12.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C.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1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4.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1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16.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17.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8.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9.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20.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否定了血缘在政治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
B.完全否定了世袭政治这一传统
C.开始实行考试选拔人才
D.彻底否定了宗法观念
21.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22.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
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工商业赋税沉重
C.物质生产的进步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3.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4.
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
C.设内阁,票拟御旨
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15分,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
(15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6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6分)
26.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
( http: / / www.21cnjy.com )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别。(13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制度。题干材料解释了秦代确立郡县制的原因,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重要的不同是皇帝派自己的僚仆管理地方,而不是依靠分封宗亲。故选B项。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
( http: / / www.21cnjy.com )期的政治形态。根据材料“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巩固了国家统一,B、D两项说法可以排除。C项错误,该制度只是管理日常事务,对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与材料内容无关。本题答案为A。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的发展演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表格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空缺部分应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选项分析,门阀政治兴起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题意相符,故选C。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秦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郡县制。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所以B不符合题意;长水县为郡县制下的行政划分,不属于分封,故排除C;长水县长官由中央任命,而非会稽郡郡守任免,所以D不符合题意;由“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故选A。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制。既然九鼎是天子权威的象征,那么只能由天子拥有,这是西周森严的等级秩序规定的。但是战国时期却出现了多个诸侯的墓葬中存在编钟或九鼎,说明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材料反映了西周时除了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外,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分别立庶子为下一等级的大宗,依次类推,形成了“大宗支配小宗、小宗服从于大宗”的宗法制的统治秩序,故选A。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分封制是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
7.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描述考中进士或举人或秀才的都有一定的官职,可见该制度易于社会阶层流动,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官员分化,排除A项;科举制不是在固化而是促进阶层流动,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
8.D.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此制度实施后,“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制度为科举制,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度靠家族门第做官,A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B项与此无关,排除。科举制选官注重才能和学识,C项排除。
9.B.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九卿中各国职位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A项排除。材料提及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见其为皇帝私家服务,“家”与“国”同治,B项正确。“分层管理”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排除。D项是郡县制实施的意义,与材料旨意无关,排除。
10.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的影响,旨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相关史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宗法制对分封制和家族内部等级观念的形成的影响,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则由有谱之力也”体现了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在维系家族亲情方面的重要性,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C项,故选B。
11.B
12.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科举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是科举制度尽管“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显然是指该制度的进步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13.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14.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15.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中的“最初的那些朝代”、“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以及孟德斯鸠的生平(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可知当时为清朝,只有D项符合题意。
16.D。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B项错误;权力分割过细不利于提高效率,故C项错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
17.C.试题解析:联系所学,科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可以调动学子参政的积极性,可以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而言科举制是公平公正,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正确的选项是C项;AD项是地方行政区划,排除;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由下而上推选为官,有一定的弊端,B项不符合题意。
18.B
19.D.隋唐时期下设六部管理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政务的是尚书省,元朝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A错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的是行省,故B错误;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设立军机处,故C错误;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还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故D正确。
20.A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由题干材料信息“设于禁中”“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等可知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各部门的分工,并不能体现出分权制衡,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皇帝专权,排除B项;设置政事堂不代表官员增加,D项说法错误。
【备注】唐朝始设政事堂,是唐宰相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的地方,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明、清时,不再设政事堂。1914年,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政事堂设于总统府,
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
22.答案:C。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
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物质生产的进步,古代“镇”由军事功能变为经济功能,故C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加强,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商业赋税沉重,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且应该在南宋时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
23.考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收敛性”的含义一是对内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是突出表现;一是对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明清的海禁、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说明了这一点.
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故D错误.故选B.
24.考点:明朝的内阁.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考查内阁制度的性质、职权以及特点.
依据“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代的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司礼监以牵制,导致宦官乱权的现象,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废丞相,权分六部的信息,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票拟御旨,故C项错误.故选D.
25.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分)
(2)说明:秦朝:实行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4分)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3分)
(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
第(1)问,结合材料
“官僚制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知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即可。第二小问,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第三小问,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
第(3)问,结合材料
“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见行省权力虽大,但集权于中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部分行省由直接中央管理。
第(4)问,结合材料一和三,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看出官僚政治的运转方式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的信息折射出官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皇权,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较少决策失误,提高效率。
26.
(1)秦:战国长期分裂,战争频繁;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等遭到破坏;秦国通过变法实力强大。(6分)
美国:政治上是松散的联盟,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财政不统一,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6分)
(2)不同:秦“帝国”:通过兼并战争完成统一;沿用秦国的制度;中央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制度。(5分)
美国:拥有民主式的自治传统;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过程中建立国家;通过协商制定宪法确立新制度。(6分)
区别:秦“帝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中“秦……侵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既吞并了六国”等信息,从政治局势、政治制度及经济实力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由材料二中“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等信息及邦联制在经济上的弊端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局势、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从专制与民主、历史传统、制度的主要来源、完成统一独立的方式等多方面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各自特点。第二问,应从政权性质角度说明。
27.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4分)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6分)
解析:第一小问共同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具体表现,“变动”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的是郡(府、国)数与县(侯国)数到汉代出现:州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隋朝是:郡(府、国)数与县(县(侯国)侯国);唐朝是: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宋是道、路数和州数;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材料一中元朝是省数、道、路数、郡(府、国)数与县(侯国)得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等。“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