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三国两晋南北朝单元概述本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开始,讲到隋统一全国之前。内容包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
这一时期,我国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而分裂中又具有南北对峙的特点。连年的战乱,频繁的政权更迭,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但是,历史在曲折中前进。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逐步接受汉族文化,北方出现各民族交往的高潮。随着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初步开发。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新成就,中华民族在动荡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复习清单】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交战的时间、双方、结果、特点、影响。200年,曹操与袁绍,曹军获胜,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曹军战败,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2、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各是什么?取胜原因: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主动权;善于用人。
战败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策略得当。
3、三国各自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4、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5、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统一的意义?魏:220年,曹丕称帝,建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魏国灭蜀国,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
意义: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中国又一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安定,经济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6、西晋的灭亡,被哪一政权灭亡。7、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8、南北朝政权是怎样演变的?316年,西晋灭亡,被匈奴建立的汉国所灭。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南朝:420年,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以建康为都城,南朝开始。
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9、少数民族何时开始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10、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开发的表现是什么?东汉末年,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史称五胡内迁。(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
(3)、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5)、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
手工业:织锦,制瓷,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
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目的: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后,鲜卑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社会矛盾,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内容:(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鲜卑族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意义:(1)、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数学、农业书法方面的成就分别是什么?数学: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
农业:(1)、北方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产生于汉代的代田法与区田法得到推广。
(2)、三国时,魏国马钧改进了翻车,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一种便捷实用的工具。
(3)、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书名著。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人们更加注意历法的利用。
书法艺术成就:
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的《贺捷表》被称之为“正书之祖”。
西晋书法家卫瓘既善篆字,又善草书。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200年曹操、袁绍曹操
胜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08年孙刘联军、
曹操曹操
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军阀兼并之战火烧粮草,以少胜多火烧连环船,以少胜多火烧赤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能想到哪些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典故?【重难点突破】复习指导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完成表格。魏220年洛阳曹丕221年229年成都刘备建业孙权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年。229今南京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吴(建业)
东晋、宋、齐、梁、陈(建康)2.六朝古都是南京,建业建康是古名。孙吴东晋定都城,宋齐梁陈都在此。你能说说是哪六朝吗?3、思考:三国鼎立局面与东汉末年状况相比较,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
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魏蜀吴的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判断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4.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①②(2)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政权分立ABA处历史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A复习指导二:南方的初步开发1、读下图,回答:2.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农业: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原产北方的 麦 、 豆 在江南逐渐推广。
(2)手工业: 织锦 、 造纸 、 制瓷 等技术有很大提高,在建康开设 “锦署”,促进江南织锦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建康 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3、思考:什么原因促进下面现象的变化?
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1、说一说江南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原因:(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
(3)、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5)、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由穷变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ABB处历史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指导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示中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 ④? ,该图示反映
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是怎样的关系?
迁都洛阳,是因果关系。说一说:以下分别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元
穆
陆
贺材料二:材料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复习指导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填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 学、书法艺术
方面的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及其主要成就。
农学书法祖冲之贾思勰王羲之南朝北魏、东魏东晋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书名著。《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魏东汉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课堂小结五胡内迁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人南迁南方的初步开发政权分立当堂检测:1.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成语出现在(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2.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BC3.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A4.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
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语
④提倡与汉族联姻 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5.“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巨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姓改成“元”。”“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