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宫博物院
教师寄语: 《紫禁城》
王朝背影暗金銮,遥对紫微河汉宽。转阁真疑呼万寿,登坛未见走千官。
云生殿瓦龙鳞碧,日落宫墙凤尾丹。帝苑雄才今不在,徒遗风景胜长安。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背景探视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有关常识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故宫相关图片)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吧。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14年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自主预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檀香(tán) 御花园(yù)
鎏金(liú)
藻井(zǎo)
金銮殿(luán) 蟠龙(pán)
矗立(chù) 鳌头(áo)
琉璃(liú
lí)额枋(fānɡ)
迥然不同(jiǒnɡ)攒(cuán)
妃嫔(pín) 湛蓝(zhàn)修缮(shàn) 鸣钟击罄(qìnɡ)诏书(zhào)
中轴(zhóu)
二、词语释义
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攒:聚集,集中。
矗立:高耸地立着。
攒:积聚。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语句解读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挥霍( ) 矫健( )
缭绕( ) 金luán( )殿
击qìng( ) jiǒng( )然不同
2.下列语句,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大殿廓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B.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联,而景然有序。
C.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D.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廷院,弯弯的金水河象一条玉带横灌东西,河上是五坐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A.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B.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绘声绘色,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C.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4.选出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
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迁”。(引用)
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作比较)
C.养心殿东间叫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作诠释)
D.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
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打比方、列数据)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充句子。
围绕 环绕 盘绕
缭绕
⑴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 )着。
⑵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 )。
⑶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 )着六颗小珠。
⑷每根大柱上( )着矫健的金龙。
6.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B.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C.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D.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二、整体感知
1.
填空题。
故宫又称________和________,它的“三大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三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宫博物院》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一文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使我们对故宫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
B.《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C.作者是以自己参观的路线作为说明顺序的,这也是故宫由南到北的建筑顺序。
D.说明文中没有详写和略写的区别,而记叙文中有这种区别。
3.将“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一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并说说这样改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改为陈述句:
表达效果:
4.读下列句子,完成问题。
①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②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
③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苏州园林。
④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
⑤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⑴上面语段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①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⑶第③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⑵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
三、课内阅读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1.这一段主要介绍故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多处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如“十米多”、“七十二万平方米”、“七十多座”等,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玲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玲珑奇巧的角楼”说明了建筑_______。
4.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故宫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最后一句“宏大壮丽”、“精美”“布局统一”说明了故宫的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故宫的_____________之情。
四、拓展阅读
云水洞
①北京周口店西20余里,有一座上方山。②在山影林间,掩映着一簇规模庞大的庙宇——兜率寺。③在这座古刹西南方3千米的山腰上,有一个深邃的洞穴,名曰云水洞。④这是一座规模很大,奇特异常的“地下深洞”,人称“地下宫殿”。⑤云水洞深600余米,由七个厅堂和一个150米长的入洞通道组成。⑥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成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⑦从厅顶垂下的石乳和与此相对的地面石笋,玉肌冰肤,千姿百态,难以名状。⑧有的像十八罗汉,有的像猴子吃桃,有的状物,有的貌人,无不惟妙惟肖,各尽其妙。⑨洞中一厅、三厅各有一泉,曰黑龙、白龙,水清冽,可饮。⑩为什么上方山会形成这样的溶洞呢?⑾原来,这是石灰岩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地形。⑿据研究认为,在过去地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上方山地区气候湿热,地下潜水在石灰岩地层的裂隙中缓缓移动,年深日久,流水穿石,造成了云水洞的雏形。⒀再加上后来地壳上升,洞体在溶蚀中不断扩大,便形成了今天规模的云水洞。
1.选文依次介绍了云水洞的 、 和 。
2.形成今天规模的云水洞需要四个基本条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说明文语言有的以平实为主,有的以生动见长。你觉得⑦——⑨句属于哪一种说明?
4.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文中“难以名状”与“有的状物”中的“状”字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6.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七个厅堂中前四座最大,大厅顶均成穹窿状,高的达20余米。
写作小练笔
当我国一群访问者南韩汉城的雄伟,“大宇”、“三星”的巍峨,不禁由衷赞叹时,陪访的东道主竟发出长长的喟叹:“我们没有鲁迅。”消息传来,我国一位小有名气的思想界朋友却断言道:“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鲁迅,而是没有‘大宇’,没有‘三星’,鲁迅是不能当饭吃的。”
不知你听到如此一番高论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设计一番辩驳的话来机智地予以反讽。
参考答案
一、1.huò jiǎo liáo 銮 磬 迥 2.B(A项中的“廓”应为“廊”,B项中的“联”应为“连”,“景”应为“井”,C项全对,D项中的“廷”应为“庭”,“灌”应为“贯”,“坐”应为“座”。) 3.B(“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这里形容建筑,搭配对象有误。) 4.A(表强调。) 5.⑴围绕
⑵缭绕
⑶环绕
⑷盘绕 6.D(省略号删除。)
二、1.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太和殿。2.C 3.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是令人惊叹的。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表达了作者高度赞美祖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劳动人民智慧的情感。改后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如原句强烈。4.⑴④②①⑤③
⑵作比较
⑶比喻 5.⑴“现存”限制了时间,“最大最完整”准确说明了故宫的面积和现状⑵“基本”限制了程度,表示差不多,但还不完全一样,表述留有余地。
三、1.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2.列数字
故宫规模宏大。3.(东西)精巧细致;精美。4.爱和赞颂。5.建筑特征;赞美。
四、1.地理位置、特点、形成。2.⑴处在石灰岩地区;⑵气候炎热;⑶年深日久;⑷地壳上升,洞体扩大。3.属于生动说明。4.列数字。5.不同。第一个“状”是名词,在文中是形状、形态的意思;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形态像”的意思。6.“均”,都,表示毫无例外,用语十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