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3 09: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自主学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隐逸(yì)
清涟(lián) 
西蜀(shú) 
甚蕃(fān) 
淤泥(yū) 
濯(zhuó)
 不蔓不枝(màn)亵玩(xiè)  噫(yì) 
颐(yí)鲜有闻(xiǎn)
二、词语释义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弹奏;素,素朴。
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可爱的(花)”。 甚蕃,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盛爱牡丹:盛,很。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予谓菊:谓,认为。
陶后鲜有闻:鲜,少。
三、语句解读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3.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4.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用作使动,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用作使动,使……感到劳累)
6.不蔓不枝
(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7.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德馨(   )  苔痕(   

鸿儒(    ) 案牍(    )
甚fán(  
) 
yū(   )泥
清lián(   )
xiè(   )玩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B.可以调(调弄)素(不加修饰)琴
C.亭亭净(洁净)植(种植)
D.菊之爱,陶后鲜(少)有闻(听说)。
3.选出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无丝竹之乱耳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三句分别采用了不同句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B.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C.感叹句、陈述句、祈使句
D.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
5.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者:可爱者甚蕃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整体感知
1.选出翻译句子正确的一项。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A.山不在于高低,有了仙人的姓名就成了仙山。
B.一座山不在于山高,有了灵气就出名了。
C.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D.仙人喜欢居住在不高的山上。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A.只可以远远地观看,不可以走到近前与它玩耍。
B.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C.可以远看,但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
D.可以远远地察看,却不能走近去玩弄。
2.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3.《爱莲说》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A.咏物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景抒情  D.先抑后扬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陋室铭》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B.《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操。
C.《爱莲说》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全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的品德。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 

A.陋室不陋 
B.鸿儒
C.德馨 
D.陋室
6.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课内阅读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哪一个词能统领全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文章层次。
 ①









3.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5.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共道牡丹时
不足为外人道也
水洒复泥封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帝城春欲暮 
复前行,欲穷其林
低头独长叹
   晋陶渊明独爱菊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什么世风?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4.读完全诗,你认为作者写作本诗的目的是什么?

           
           
5.下面是一段《啊,牡丹》的歌词,读后回答问题。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美,娇美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啊,牡丹,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本段歌词与白居易的《买花》诗都描写了牡丹的美好。你能说说这二者的不同之处吗?说出一点即可。

           
           

           
           
写作小练笔
做过的事情,要反省一下,是否正确,是否还有缺漏;学过的知识,要反省一下,是否掌握,是否记得扎实;面对自我,要反省一下,是否正直,是否真诚坚强。个人,要反省;国家,也是反省;只要智慧存在的地方,就都少不了——反省。
请你用自己的笔回顾自己一段时期的表现,写下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反省。
参考答案
一、1.xīn
tái

dú 蕃


亵 2.C(植,立。) 3.B(B项与例句的“之”都是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的”。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4.A
5.D(A项均翻译为“什么”,B项均翻译为“可以”,C项均翻译为“只”,D项:代词,代“水陆草木之花”/表判断。)
二、1.⑴C
⑵B 2.C(“亵”是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理解有误。) 3.B 4.A(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周敦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
5.C
6.C
三、1.德馨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比喻、类比。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5.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这里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
四、1.C(A项都是“说”的意思,B项都是“又”的意思,D项都是“只”的意思,而C项:将要/想要。)
2.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4.讽刺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5.提示:《买花》借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揭示当时社会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中极力描写人们对牡丹的热爱和保护,突出人们对牡丹的追求。牡丹成了富贵荣华的象征。结尾点明主旨。而《啊,牡丹》歌词却赞美了牡丹历经贫寒后的美,赋予它一种高贵美好坚强的品性。反复咏唱,抒彩浓厚。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