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六单元《24 寓言四则》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3 09: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寓言四则
(1)
课堂教学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一课时《杞人忧天》一、情景激趣《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一、积累语言: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ī)蹈
舍(sh )然
中(zh ng)伤
星宿(xiù)结合注释积累词语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忧,忧愁、
担心。晓:开导
若:就像。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止:行动和停留。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辰。只使:即使。中伤:打中击伤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四虚:四方。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二、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
二、理解课文1.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明确: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明确: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3.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4.课文有怎样的寓意?杞人忧天的成语后来有怎样的比喻义?明确:寓意:不必毫无根据地瞎担心。比喻义: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一、个性解读。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
课堂教学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人》,积累文言词语。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二课时《穿井得一人》一、情景激趣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 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一、积累语言: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
及:到国:国都。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二、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一、翻译课文。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二、理解课文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一、个性解读。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拓展阅读原文: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 赞能》)
译文: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3)
课堂教学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①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人》,积累文言词语。②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内容
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型
教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第三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一、导入:①《穿井得人》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穿井得人》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和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环节。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二、讨论,认识情节的作用:1、请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2、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三、学写寓言: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 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②自编寓言练习。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
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无论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还是续编情节、自编故事时,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然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视具体情况,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四、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尝试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五、布置作业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2、课后练习一、二、三、3、荐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