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对其他中共领导人说:“我们要去北平赶考了。”这指的是( )
A.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B.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决战
C.要和平解放西藏
D.采取公务员考试办法,选拔优秀干部人才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
A.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
B.讨论通过“共同纲领”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3.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未来,中国进行着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21年7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在( )
A.中国真正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建立
5.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6.“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
A.董存瑞
B.黄继光
C.毛岸英
D.刘胡兰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义务教育法》
8.某中学历史小组要完成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调查报告,准备在今年暑假采访一位经历过“土地改革”的人物,下列采访对象中最合适的是( )
A.52岁的李伯伯
B.83岁的张大爷
C.35岁的方叔叔
D.46岁的杨阿姨
9.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1953﹣1956
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集体化
D.大包干
12.1953﹣1956年我国出现如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14.“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十年“文革”的结束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5.“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7.下列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相同点阐述错误的是( )
A.建国后召开的党的会议
B.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18.“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
A.1931年
B.1941年
C.1947年
D.1952年
20.毛泽东在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百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你认为在50年代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1.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3.“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北伐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4.下列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的是( )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5.当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之时,意味着:睡狮已醒从此,中国将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面前。这里的“新”包括( )
①社会制度的变化
②人民社会地位的变化
③国际地位的变化
④国家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
③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④土地改革
⑤开国大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7.排序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排序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了解的更清楚,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开国大典
③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④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28.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2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30.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9分,第28题8分,共2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32.读下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 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材料,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4)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2015-2016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学八年级(下)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对其他中共领导人说:“我们要去北平赶考了。”这指的是( )
A.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B.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决战
C.要和平解放西藏
D.采取公务员考试办法,选拔优秀干部人才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人赶考的理解.
【解答】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解放战争后期,蒋家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所说的“赶考”是如何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建国初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赶考是指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0﹣﹣1952年抗美援朝和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
故选A.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
A.选举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
B.讨论通过“共同纲领”
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D.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好了准备工作.
故选D.
3.一首歌中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未来,中国进行着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1949年9月
B.1949年10月1日
C.1950年10月1日
D.1921年7月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
【解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1949年10月1日.
故选B.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在( )
A.中国真正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建立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实现了民族的解放,真正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了.
故选A.
5.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
【解答】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故选A.
6.“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他是( )
A.董存瑞
B.黄继光
C.毛岸英
D.刘胡兰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被敌人攻占的一个高地.部队遇到敌人一个火力点的猛烈射击,黄继光主动请战,在身负重伤、手榴弹已经用完的情况下,忍痛爬到敌堡前,用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为缅怀黄继光,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
故选B.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义务教育法》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8.某中学历史小组要完成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调查报告,准备在今年暑假采访一位经历过“土地改革”的人物,下列采访对象中最合适的是( )
A.52岁的李伯伯
B.83岁的张大爷
C.35岁的方叔叔
D.46岁的杨阿姨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解答】从1950年开始,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张大爷83岁,2016﹣83=1934年出生,土地改革开始时他16岁左右,应该经历过土地改革,因此采访对象中做合适的是B项.
故选B.
9.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着重点.
【解答】题干给出的这个我国在“一五”时期的各部门投资比例中工业、农林水利和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和卫生及其它等比例特别是备注中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表明当时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故选B.
10.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 )
A.通过了《共同纲领》
B.确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线
C.公布了“一五计划”
D.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D.
11.1953﹣1956
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生产合作社
B.赎买
C.集体化
D.大包干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与认识.
【解答】注意题目时间和关键信息1953﹣1956年,是三大改造时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合作社是国家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组织形式,故A排除;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故C排除;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故排除B.大包干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实施的.
故选D.
12.1953﹣1956年我国出现如图所示农业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由题意1953年﹣1956年可知:
A、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
B、1951年12月﹣1956年底,我国实行的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走合作化道路,如图反映了这样的改造方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
D、1958年8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故选B.
13.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的知识.
【解答】通过图表我们看出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下降趋势.
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错误的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都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表现.
故选C.
14.“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十年“文革”的结束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
【解答】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其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高产“卫星”.题干中民歌正是浮夸风盛行的反映.
故选B.
15.“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解答】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害致死,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故选A.
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
①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选项应是B.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故选B.
17.下列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八大相同点阐述错误的是( )
A.建国后召开的党的会议
B.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点】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
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建国后召开的会议,都重视经济,都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两次会议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不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由于没有能坚持下来,并没有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后来经济发展遭遇了挫折.
故选D.
18.“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证明(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
【解答】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因而说“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故选D.
19.“贫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出现于( )
A.1931年
B.1941年
C.1947年
D.1952年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实施策略.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故选D.
20.毛泽东在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百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你认为在50年代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运动.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语是“农民”“50年代”.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因而在50年代这场“暴风骤雨”是指土地改革运动.
故选D.
21.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农业政策.
【解答】材料中所说粮食产量在1951、1952年逐年增加,这表明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获得了大幅提升.
故选A.
22.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
(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选A.
23.“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北伐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知识点,重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依据题干可知,这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故选C.
24.下列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的是( )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
④建军节
⑤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考点】五四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重要节日的起源.
【解答】据所学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古代就已存在.劳动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是恩格斯领导下的第二国际设立的一个节日.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爱国举动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建军节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节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国庆节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设立的节日.因而③④⑤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故选D.
25.当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之时,意味着:睡狮已醒从此,中国将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面前。这里的“新”包括( )
①社会制度的变化
②人民社会地位的变化
③国际地位的变化
④国家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新中国的成立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故选B.
26.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抗美援朝
③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④土地改革
⑤开国大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
【解答】①和平解放西藏、②抗美援朝和④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③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⑤开国大典不是新中国成立后.
故选B.
27.排序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排序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的发生了解的更清楚,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开国大典
③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④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考点】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成立后发生的重要史实.
【解答】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是1949年9月;②开国大典是1949年10月1日;③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是1952年底;④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是在1953年.正确顺序是①②③④.
故选A.
28.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东北地区,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故选C.
2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开展合作化运动
C.组织生产合作社
D.实行公私合营
【考点】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故选D.
30.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答】①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合作化道路,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逐步过渡的方法,国家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通过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经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完成了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后,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故①项正确.②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②项正确.③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的工业基础仍较薄弱,仍然是一个农业国.故③项错误.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9分,第28题8分,共2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考点】材料解析题;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及其期间取得的成就.
(2)本题考查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所取得的作用.
(3)本题考查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及对总路线的评价.
【解答】(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材料一中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等.
(2)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材料二中提及的: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与1958年提出了材料三中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阶段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故答案为:
(1)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2)1956年中共“八大”.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了一个好头.
(3)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阶段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32.读下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 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A”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什么?
(2)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材料,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4)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那些失误?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3)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
(4)本题考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解答】(1)据所学知,在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为了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的阅读得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950年的实施的土地改革法中规定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广大的百姓从无地到有地.
(3)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对于百姓来说重要性比较大,使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4)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故答案为:
(1)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
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016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