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单元测试《第1单元 开启化学之门》(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单元测试《第1单元 开启化学之门》(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10-23 15: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单元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电解水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玻璃破碎
3.“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4.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煤气燃烧
C.铁锅生锈
D.食物腐烂
5.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在海啸灾难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木折断
B.房屋倒塌
C.铁轨生锈
D.道路冲毁
6.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
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冰
7.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
A.硫是淡黄色固体
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
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8.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酒精燃烧
B.滴水成冰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C.铁铸成锅
蜡烛燃烧
D.食物腐烂
水蒸发
9.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10.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11.用50mL的量筒量取45
mL水时,采用俯视的读法,则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是(  )
A.45
mL
B.大于45
mL
C.小于45
mL
D.无法确定
12.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酿酒
②制火药
③冶炼金属
④生产新药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称取氯化钠固体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溶解氯化钠
15.以下有关玻璃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蘸取试液
B.搅拌溶液
C.引流液体
D.研磨固体
16.如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味
B.
倾倒液体
C.
取固体药品
D.
稀释浓硫酸
17.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滴管滴液
B.
加热液体
C.
向试管加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1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氧气验满
C.
液体加热
D.
量9.5mL液体
19.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沸点
B.硬度
C.还原性
D.溶解性
2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2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读出液体的体积
B.
过滤
C.
熄灭酒精灯
D.
稀释浓硫酸
22.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2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往试管中加入锌粒
C.
加热液体
D.
固体药品的取用
2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取用块状固体
C.
滴加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三.解答题
25.如图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及其所用的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A.  B.  C.  D.  
E.  F.  G.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填序号,下同)
(2)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
(3)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  和  .
26.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  ;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  ;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  ;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  ;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  ;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  ;
(8)加热时常垫在烧杯和烧瓶与热源直间的用品是  .
27.在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应用  ;
加热物质一般用  做热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  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口不能  .
28.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  ,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  保持水平,如果采用仰视的话,将会使读数  .
29.取用药品时,试剂瓶塞拿下应  放在桌上,取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  ,瓶口应  容器口,  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  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  .
30.酒精灯的火焰分  ,  ,  三部分,温度最高的是  部分;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  ,必须用  ;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不准向  的酒清灯里添加酒精.
31.用调好的天平测某种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位于分度盘的中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应为(  )
A.57.2g
B.58.2g
C.57.2g
D.58.4g
3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5.1克物质(1克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的物质的位置颠倒了,此时该物质的实际质量应为(  )
A.4.9克
B.5.0克
C.5.1克
D.5.3克
3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①在连接仪器时,把玻璃导管较容易地插入单孔橡皮塞的措施是  ;
②量取7mL稀硫酸,应选用  的量筒;
③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1单元
开启化学之门》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木柴劈成块
B.西瓜榨成汁
C.残雪化成水
D.高粱酿成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木柴劈成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西瓜榨成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残雪化成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高粱酿成酒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电解水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玻璃破碎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钢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C、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3.“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淘米
B.洗菜
C.苹果榨汁
D.葡萄酿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淘米是将米和混有的杂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洗菜是将菜清洗干净,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苹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葡萄酿酒过程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物质世界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煤气燃烧
C.铁锅生锈
D.食物腐烂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常规题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瓷碗破碎,仅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B、煤气燃烧,属于物质在氧气的参与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C、铁锅生锈,原因是铁锅生锈后,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Fe2O3),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腐烂,是指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生成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故选A.
【点评】此类题型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化学,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题.本题判断的关键是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看变化的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5.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海啸,在海啸灾难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木折断
B.房屋倒塌
C.铁轨生锈
D.道路冲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性质进行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树木折断、房屋倒塌、道路冲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铁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树木折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房屋倒塌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D、道路冲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6.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种变化是(  )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
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水放进冰箱一段时间后结冰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此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类型的题型,但实则是利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区别和判断的一类应用题型.区别的关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在做题时,将选择项逐一筛选,采用淘汰法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A、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是由于物质的挥发性,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此变化出现铁锈(Fe2O3),生成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C、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是由于失水食盐结晶析出,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此题涉及实际问题的例子,解答时将材料中出现的实例和学过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7.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
A.硫是淡黄色固体
B.硫受热会融化
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
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反应的判断要从本质来判断,要看新物质的生成,而不是看伴随的现象,即抓住本质.本题中前三个都是过程中伴随的现象,都不能说明变化是化学反应,而只有第四个在强调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解:化学反应过程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颜色、状态等的变化,而说明变化属于化学反应的是该反应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D选项中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产生说明了不同于氧气和硫磺的物质的存在,即新物质生成了,所以D选项说明该变化为化学反应.
故选D.
【点评】要从现象分析本质,化学变化的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新物质的生成.
 
8.下列描述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酒精燃烧
B.滴水成冰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C.铁铸成锅
蜡烛燃烧
D.食物腐烂
水蒸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汽油挥发,是间隔大小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滴水成冰物质因为间隔改变而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是间隔变大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铁铸成锅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食物腐烂生成了恶臭的气体等,属于化学变化;水的蒸发是间隔大小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9.点燃蜡烛的过程中(  )
A.只发生化学变化
B.只发生物理变化
C.没有发生物理变化
D.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做好本题要知道物理变化的特征和化学变化的特点.点燃的过程有状态的变化也有发光发热的变化.
【解答】解: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是因为点燃蜡烛后蜡烛会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但组成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同时由于蜡烛燃烧是蜡烛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CO2和H2O,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故点燃蜡烛的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点燃蜡烛的过程来考查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0.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消防安全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公共标志型.
【分析】根据图标所表示的含义来考虑,并结合酒精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酒精是一种易燃物,装有酒精的箱子应有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
A、图为腐蚀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为剧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为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为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然后根据酒精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11.用50mL的量筒量取45
mL水时,采用俯视的读法,则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是(  )
A.45
mL
B.大于45
mL
C.小于45
mL
D.无法确定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方法应是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时读数偏高,所以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小于45mL.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量筒的使用,能了解读数时的正确操作方法,理解掌握仰视读数与俯视读数的后果,问题可迎刃而解.
 
12.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解答】解: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符合定义指明的内容,所以正确.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符合定义指明的内容,所以正确.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
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13.下列物质的制作过程与化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是(  )
①酿酒
②制火药
③冶炼金属
④生产新药品.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从而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自然科学,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就要研究物质的制法,才能使化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其中的①②③④都是研究的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故选D.
【点评】要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1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熄灭酒精灯
B.
称取氯化钠固体
C.
读取液体体积
D.
溶解氯化钠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物质的溶解.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原则;
C、读取液体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
D、溶解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解答】解:A、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故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故错误;
C、读取液体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平行,故正确;
D、溶解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故正确.
故选:B.
【点评】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15.以下有关玻璃棒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蘸取试液
B.搅拌溶液
C.引流液体
D.研磨固体
【考点】分离物质的仪器.
【分析】在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在加快物质溶解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在过滤时玻璃用来引流液体.
【解答】解:玻璃棒是一种使用较为频繁的玻璃仪器,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蘸取,不可用玻璃棒进行研磨.
故选D.
【点评】仪器的使用是有较为严格的规范的,不可随意选用,防止造成仪器损坏.
 
16.如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闻气味
B.
倾倒液体
C.
取固体药品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有毒或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C、取用药品,不能用手,有些药品有毒或有腐蚀性;并且会污染药品;
D、稀释浓硫酸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
【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正确,故A正确;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B错误;
C、取用药品,不能用手,有些药品有毒或有腐蚀性,应用药匙或镊子,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固体和液体的取用、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方法;了解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
 
17.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滴管滴液
B.
加热液体
C.
向试管加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从操作要领上来分析.
【解答】解:A、胶头滴管不应伸入试管内,要悬空滴加,故A错;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夹试管时从底部往上套,套到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用外焰加热,故B正确;
C、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要把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C错;
D、熄灭酒精灯时要用手拿着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向下掉,故D错.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氧气验满
C.
液体加热
D.
量9.5mL液体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B、氧气验满:注意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试管的倾斜度等;
D、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
【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操作错误,故A错误;
B、氧气验满应该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而不应该伸进去,故B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①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②试管与桌面成约45°角,故C正确;
D、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液体的加热方法和酒精灯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9.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沸点
B.硬度
C.还原性
D.溶解性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物质的沸点、硬度、溶解性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答】解:A、物质的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物质的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C、物质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D、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去分析解答;
B、从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烧杯外去分析解答;
C、从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去分析解答;
D、从防止试管内的液体沸腾溅出伤人,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胶头滴管向容器内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故错误;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烧杯外;故错误;
C、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正确;
D、防止试管内的液体沸腾溅出伤人,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读出液体的体积
B.
过滤
C.
熄灭酒精灯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量筒量液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B、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D、根据稀释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不能俯视或仰视;故操作正确;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烧杯外,故操作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22.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中的四项研究,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天文学研究的内容判断.
B、根据生物的研究内容判断.
C、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判断.
D、根据物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判断.
【解答】解: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属于天文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属于生物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是化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正确.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是物理学研究范畴,所以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探究的领域,明了化学学习的意义,为学生学好化学,树立为化学科学奋斗的目标,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2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往试管中加入锌粒
C.
加热液体
D.
固体药品的取用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固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颗粒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中有无气泡冒出,所以A操作正确;
B、取用颗粒状固体药品要先将试管平放,然后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慢慢将试管竖起了,B中试管竖直着加入锌粒不正确,所以B操作错误;
C、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同时要用外焰加热,故C操作不正确;
D、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D操作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取用块状固体
C.
滴加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从实验中有的气体是有刺激性或有毒的,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扇闻去分析解答;
B、从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横放去分析解答;
C、从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到试管内,要竖直、悬空正放去分析解答;
D、从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A、实验中有的气体是有刺激性或有毒的,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扇闻,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故错误;
B、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错误;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能伸到试管内,要竖直、悬空正放,故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三.解答题
25.如图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及其所用的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A. 量筒 B. 试管 C. 蒸发皿 D. 烧杯 
E. 水槽 F. 胶头滴管 G. 集气瓶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F ;(填序号,下同)
(2)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B ;
(3)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A ;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 E 和 G .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图形、名称、用途分析回答.
【解答】解:图中A是量筒,B是试管,C是蒸发皿,D是烧杯,E是水槽,F是胶头滴管,G是集气瓶.
故答案为:量筒;试管;蒸发皿;烧杯;水槽;胶头滴管;集气瓶.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胶头滴管;故填:F;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试管;故填:B;
(3)量取液体时,需要用量筒,故填:A;
(4)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水槽和集气瓶,故填:E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就要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
 
26.(2009 苏州)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 E ;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B ;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 A ;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 G ;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 H ;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 F ;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 D ;
(8)加热时常垫在烧杯和烧瓶与热源直间的用品是 C .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1)试管夹可用于夹持试管;
(2)广口瓶可用于贮存固体药品;
(3)锥形瓶可用于反应容器;
(4)试管刷可用于洗涤仪器的内壁;
(5)坩埚钳可用于夹持燃烧的物体;
(6)燃烧匙可存放燃烧这的固体物质;
(7)蒸发皿可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
(8)石棉网是常在加热时垫在烧杯和烧瓶与热源直间的用品.
【解答】解:(1)试管夹可用于夹持试管,常温、加热时都可行.故选E;
(2)广口瓶可用于贮存固体药品,瓶口做磨砂处理.故选B;
(3)锥形瓶可用于反应容器,如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在锥形瓶中进行的.故选A;
(4)试管刷可用于洗涤仪器的内壁,特别是试管的清洗.故选G;
(5)坩埚钳可用于夹持燃烧的物体.故选H;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燃烧匙.如燃着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就要用燃烧匙.故选F;
(7)蒸发皿可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如实验室中模仿工业中的海水制盐,就要用到蒸发皿.故选D;
(8)石棉网常用在不能直接加热的烧杯和烧瓶与热源直接的用品.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仪器的作用,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能做到有心即可作对此题.
 
27.(2011秋 茂名期中)在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应用 镊子 ;
加热物质一般用 酒精灯 做热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 试管夹 夹持,而且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三分之一 ,试管口不能 朝向人 .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与用途、给试管中的液体与固体加热的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在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应用镊子;酒精灯是常用的给物质加热的仪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要用试管夹夹持,而且试管口倾斜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向自己或别人.
故答案为:镊子;酒精灯;试管夹;三分之一;朝向人.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28.(2015秋 社旗县月考)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 放平 ,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 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如果采用仰视的话,将会使读数 偏低 .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量筒使用时正确读数的方法及仰视或俯视造成的不良后果回答.
【解答】解:使用量筒量度液体体积时,正确读数的方法为: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仰视则读数偏低,如果俯视则读数偏高.
故答案为:放平;凹液面的最低处;偏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量筒的使用方法,明确使用量筒量度液体体积时正确读数的方法及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29.(2011秋 靖远县校级月考)取用药品时,试剂瓶塞拿下应 倒放 放在桌上,取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 手心 ,瓶口应 紧挨着 容器口, 缓慢 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 立即 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 原处 .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液体药品取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回答.
【解答】解:取用药品时,为了防止药品被污染或药品腐蚀桌面,试剂瓶塞拿下应倒放放在桌上,为了防止残液流下来腐蚀标签,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为了防止液体药品撒落,瓶口应紧挨容器口,并缓慢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否则药品易被污染或挥发或吸水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而变质,取完药品后,为了方便下次取用,还要把瓶子放回原处,方便下次取用.
故答案为:倒放;手心;紧挨着;缓慢;立即;原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液体药品的取用,掌握液体药品取用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原理,问题可顺利解决.
 
30.(2015秋 铜陵县月考)酒精灯的火焰分 外焰 , 内焰 , 焰心 三部分,温度最高的是 外焰 部分;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 嘴吹灭 ,必须用 灯帽盖灭 ;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不准向 燃着 的酒清灯里添加酒精.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酒精灯的火焰结构和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方法即可作答有关酒精灯的问题.
【解答】解:酒精灯的火焰由内向外分为三层,依次为焰心、内焰、外焰;由于外焰处的酒精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酒精燃烧充分,放出的热量多,温度最高;酒精灯内有酒精蒸气,并且可能混有空气,熄灭时如用嘴吹,可能造成回火,引燃灯内的混合气体,造成燃烧或爆炸,所以必须用灯帽盖灭;
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不准超过酒精灯容积;不准向燃着的酒清灯里添加酒精.
故答案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灯帽盖灭;;燃着.
【点评】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热源,它的使用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历年在中考中都有涉及,一般考查酒精的添加,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量,加热用的火焰选择及原理,失火后的处理方法等.
 
31.用调好的天平测某种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位于分度盘的中央时,右盘内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应为(  )
A.57.2g
B.58.2g
C.57.2g
D.58.4g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码砝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托盘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可得左盘内物体的质量为:50g+5g+2g+1.4g=58.4g.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质量之和.
 
32.(2009秋 亭湖区期中)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5.1克物质(1克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的物质的位置颠倒了,此时该物质的实际质量应为(  )
A.4.9克
B.5.0克
C.5.1克
D.5.3克
【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5.1克物质(1克以下使用游码),称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被称量的物质的位置颠倒了,因为:天平的原理:右盘砝码质量+游码标度=左盘物体质量,现左右对换后: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标度=左盘砝码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解:
现左右对换后: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标度=左盘砝码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5.0﹣0.1=4.9克.
故选A.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左物右码”,注意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3.(2015春 梅州校级月考)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①在连接仪器时,把玻璃导管较容易地插入单孔橡皮塞的措施是 用水湿润 ;
②量取7mL稀硫酸,应选用 10mL 的量筒;
③胶头滴管用过后应 用水洗净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考点】仪器的装配或连接;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在连接仪器时,把玻璃导管较容易地插入单孔橡皮塞的措施是用水湿润;
②量取7mL稀硫酸,应选用10mL的量筒;
③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用水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故答案为:①用水湿润;②10mL;③用水洗净.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