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
第四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导学案
课程导入:从学生初中学过的速度概念引入本节,并结合之前学过的路程知识,用一些例子说明路程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老师自由发挥,3
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物理意义、公式、符号以及单位,知道它们是矢量;
(2)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计算物理运动的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请同学阅读课本P12-P14,完成以下练习,10分钟;
概念检测题:(题目要有阶梯性,难度适中,选题注意能掌握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的题目)题量约为6道,题目老师自己选择
平均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公式是,国际单位m/s,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物理意义:粗略地反映了物体在经历某段位移时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双选)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A.讲平均速度时,必须讲清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B.讲平均速度时,必须讲清是哪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C.讲平均速度时,只要讲清在哪个时刻即可
D.讲平均速度时,只要讲清在哪个位置即可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方向:是物体在此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意义:物体某时刻的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我们通常把瞬时速度简称为速度。
某列火车在一段长30km的笔直铁轨上行驶,行驶的平均速度是60km/h,则这列火车通过这段铁轨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0.5h或者1800s
预设:1、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2、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3、瞬时速度的概念的理解;
4、应用平均速度计算能力;
小组讨论:6分钟
把自学内容的答案和“讨论与交流”的答案展示给学生,核对各自答案;
在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小组每个成员展开讨论各自解答的理由依据,共同找出错误的地方和更正的理由,要求会的教不会的,不会的去问会的,最终达到自己掌握的目的;
反馈精讲:11分钟
只讲全部都不会的问题;
当堂训练:11分钟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个老师相应地出一些难度恰当的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时间充足的进行详细地讲解,没有时间的让学生课后不会的要问会的。
1.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 ),哪些是瞬时速度( )
A.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B.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
km/h
C.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
m/s
D.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E.子弹以800
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2、一个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50m处的速度是6
m/s,16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7.5
m/s,则整个赛跑过程中他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是(B
)
A.6
m/s
B.6.25
m/s
C.6.75
m/s
D.7.5
m/s
某人沿直线跑步,从始发处跑到终点,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始发处,始发处到终点的位移为100
m,从始发处跑到终点的平均速率为10
m/s,原路返回的平均速率为10
m/s,求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
解: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由于此人往返一次,位移为零,平均速度等于为0;
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由于此人往返一次,路程为始发处到终点距离的2倍,平均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