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2 地球》精品教学资料(课件+教案+视频素材+文字素材+图片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2 地球》精品教学资料(课件+教案+视频素材+文字素材+图片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0-23 16:51:09

文档简介

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地热能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全球地热能的储量与资源潜量十分巨大,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开发难度很大。由于地热能是储存在地下的,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并且地热资源同时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随时可以采用,不带有害物质,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目前地热能在全球很多地区的应用相当广泛,开发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对于地热能的利用,包括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以及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同时还可以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进行发电,利用中等温度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等,目前这些地热能的开发应用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而且对从干燥的岩石中和从地热增压资源及岩浆资源中提取地热能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地热能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地热能的勘探和提取技术还有待改进。
发达国家在对地热能的利用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利用地热进行供暖,既缓减能源压力,同时将很大程度地减少由燃油和煤炭供暖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在全球国家中,德国始终积极发展本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德国是全球利用风能最多的国家,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已经迅速地发展,但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德国又在积极开发地热资源,并大力兴建地热发电厂,从地层深处汲取摄氏98度的热水进行发电。研究表明,利用地热发电的总潜力相当于德国年需电量的600倍,另外还有相当于需求量1.5倍的供暖潜能。而法国也在根据热干岩石的原理建造发电站,并生产出巨大的电能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活的需求。
在地热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但由于利用地热能源进行发电的成本较高,因此亟需进行更多的技术研究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对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与研究,地热能源必将成为继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新能源。
  地热资源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据测算,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约煤炭储量的1.7亿倍。每年从地球内部经地表散失的热量,相当于1000亿桶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
  地球本身象一个大锅炉,深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在地质因素的控制下,这些热能会以热蒸汽、热水、干热岩等形式向地壳的某一范围聚集,如果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条件,便成了具有开发意义的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按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类。温度大于150℃的地热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温地热;90℃—150℃的地热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温地热;温度大于25℃、小于90℃的地热以温水(25℃—40℃)、温热水(40℃—60℃)、热水(60℃—90℃)等形式存在,叫低温地热。高温地热一般存在于地质活动性强的全球板块的边界,即火山、地震、岩浆侵入多发地区,著名的冰岛地热田、新西兰地热田、日本地热田以及我国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田、云南腾冲地热田、台湾大屯地热田都属于高温地热田。中低温地热田广泛分布在板块的内部,我国华北、京津地区的地热田多属于中低温地热田。
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能,其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等。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这些热能的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形成巨大的热储量,使地壳局部熔化形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现已基本测算出,地核的温度达6000°C,地壳底层的温度达900-1000°C,地表常温层(距地面约15米)以下约15公里范围内,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热平均增温率约为3°C/100米。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有差异,接近平均增温率的称正常温区,高于平均增温率的地区称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
普查勘探地热资源,一般采用地表地热调查、钻探和各种物探方法。近年来红外线遥感技术在勘查中取得显著效果。
地球的名称来源
地球这个名字来源于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球体哲学上“完美性”和数学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这个名称和概念。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课件10张PPT。观察 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它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海洋大气层陆地问题2☆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千米☆ 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月面上的地影是圆的。他第一次论证了大地是个球体。 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使人们相信大地是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个飞跃。 17世纪以后,由于观测手段的发展,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二个飞跃。 近些年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形状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点,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人们夸张地把它称为“梨形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三个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记算精确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的形状也许会有新的认识。讨论2☆ 怎样知道地底下的秘密呢?讨论2☆ 怎样知道地底下的秘密呢?地壳地幔外核内核据推测,从地表到地心,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被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产生岩浆的软流层,软流层下面的地幔被认为是像橡皮泥一样柔软的物质。
地核又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可能是液态的,而内核是坚硬的铁镍核心。讨论3☆ 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地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获得的资料,和小组的同学合作,画一幅关于地球结构的示意图。活动1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吧!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阅读地球仪是一种仪器。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从地球仪上,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活动2用乒乓球或其他球体物品、铁丝、锥子等材料和工具,自制一个小地球仪。注意安全课件12张PPT。地球(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大地水准面(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
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100m以上;
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是近似椭圆形,
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与标准椭球体相比,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北冰洋却高出基准面14m。地磁地磁磁场同置于地球中心的一个大条形磁铁(条形磁铁与地轴呈11.5°相交)所产生的偶极磁场相类似。 地热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
有关地热的基本概念
常温层:地表向下一定的深度地壳表层的温度不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 深 度 叫常温层。其因地而异,我国北方约为30m。
地热增温级(率):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其平均值为:33 m/℃。
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值。平均:3 ℃/100m。地热增温的规律只适用于地壳部分或岩石圈。 地热资源地热能——一定地质条件下,地热富集起来形成地热能。
我国东部沿海(包括台湾在内)和西藏、云南等地,处于世界的两条地热带范畴内,地热资源丰富。 地球的结构大气圈
地表——16000km高空都存在气体或基本粒子。总质量达5×1015t,占地球总质量的0.00009%。
水圈
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形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指地球表面有生物存在的圈层。
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最大厚度可达数万米。核心部分为地表以上100m,水下100m。
这三个圈层为地球外部圈层,将在其它课程中进一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地壳的厚度地壳——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但各处厚度不一。
大陆部分平均——37km多;
海洋部分平均——约7km。
高山、高原部分最厚。
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70km(图1-11)。地幔——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为从地壳底界——2900km深度处。
占地球总体积的82%。物质密度3.32g/cm3→ 5.7g/cm3,在地幔下部接近地球的平均密度。压力随深度而增加。温度也随深度缓慢增加,下部约为3000℃左右。地幔概况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