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 学生版无答案+教师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 学生版无答案+教师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3 17:00:33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计22分)
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B
)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2.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
B
)
A.着手进行土地改革
B.编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D.在工农业生产上来个“大跃进”
3.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A
)
A.在长江上建造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B.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D.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B
)
A.解放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C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C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采用合作化运动
C.开展公私合营
D.组织生产合作社
8.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C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1.中共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B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领导文化大革命
12.下图为1958年9月4日山东潍县大众报出版的“号外”,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D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注重农业,忽视工业
C.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3.“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B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工厂停产“闹革命”
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4.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的标志是(
B
)
A.胜利油田的建成
B.大庆油田的建成
C.大港油田的建成
D.江汉油田的建成
15.在我们共和国的建设史上,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成为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一面旗帜的是(
A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6.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谓不相符的是(
B
)
17.下面这些令人尊敬的劳动者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
C
)
①王进喜 ②焦裕禄 ③雷锋 ④孔祥瑞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请你说说在中共八大后的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C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9.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
D
)
A.彭德怀
B.陶铸
C.邓小平
D.刘少奇
20.下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
A.目的和动机是对的
B.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
C.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D.给党和国家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1.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B
)
A.完成了三大改造
B.对国内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
C.提出15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的目标
D.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
2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是(
A
)
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 ③雷锋精神 ④焦裕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28分)
23.历史诊断(3分)
下列有关1956~1976年历史的表述有三处不正确,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同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也超额完成。党和全国人民倍受鼓舞,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很快就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到1966年又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一场革命性质的“文化大革命”。
(1)错误同一年;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7年完成的。
(2)错误人民公社化;理由:片面追求高速度是“大跃进”。
(3)错误革命性质;理由:“文革”是动乱。
24.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四项)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1958年。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对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经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25.读右图,回答问题。(3分)
(1)此图反映了历史上什么重大事件?
反映了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2)中共中央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和工业不相适应的矛盾。
(3)这一举措的结果如何?
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化。
26.明辨是非(4分)
图一、图二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哪一则是真实的?当年中国政策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今天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图一是虚假的;图二是真实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的泛滥(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也可以。)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上图所示的文件是在什么时间发布的,在当时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历史性文件”?
1966年,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它的出现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人民群众举行集会游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本质上说明什么?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28.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出现了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成功的探索:①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②中共八大关于党和人民主要任务的规定。③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等。失误:①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②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启示: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计22分)
1.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进行三大改造
2.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
)
A.着手进行土地改革
B.编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D.在工农业生产上来个“大跃进”
3.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
A.在长江上建造了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B.大庆油田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D.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建成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
)
A.解放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7.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的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采用合作化运动
C.开展公私合营
D.组织生产合作社
8.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1.中共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开展土地改革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领导文化大革命
12.下图为1958年9月4日山东潍县大众报出版的“号外”,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注重农业,忽视工业
C.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3.“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工厂停产“闹革命”
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4.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的标志是(
)
A.胜利油田的建成
B.大庆油田的建成
C.大港油田的建成
D.江汉油田的建成
15.在我们共和国的建设史上,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成为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一面旗帜的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6.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谓不相符的是(
)
17.下面这些令人尊敬的劳动者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是(
)
①王进喜 ②焦裕禄 ③雷锋 ④孔祥瑞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请你说说在中共八大后的十年间,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雷锋
19.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
)
A.彭德怀
B.陶铸
C.邓小平
D.刘少奇
20.下列对“文化大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目的和动机是对的
B.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
C.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D.给党和国家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1.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完成了三大改造
B.对国内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
C.提出15年内钢产量赶超英国的目标
D.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
2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是(
)
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②“两弹一星”精神 ③雷锋精神 ④焦裕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28分)
23.历史诊断(3分)
下列有关1956~1976年历史的表述有三处不正确,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同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也超额完成。党和全国人民倍受鼓舞,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很快就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到1966年又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一场革命性质的“文化大革命”。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3)错误
;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四项)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25.读右图,回答问题。(3分)
(1)此图反映了历史上什么重大事件?
(2)中共中央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举措的结果如何?
26.明辨是非(4分)
图一、图二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哪一则是真实的?当年中国政策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今天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上图所示的文件是在什么时间发布的,在当时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历史性文件”?
(2)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它的出现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本质上说明什么?
28.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出现了哪些失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