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_第五单元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_第五单元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3 20: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2、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巴黎公社
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3、下面是不同时期俄罗斯关于十月革命的民意测验数据统计表。该表说明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
时间(年)
项目
百分比(%)
1990
1997
2004
2006
开辟了俄国各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3
23
30
30
给予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26
26
27
28
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
1
8
1
9
对俄国来讲是个灾难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6
A.随着苏联解体,基本否定
B.不受时间影响,一直都是否定
C.随着苏联解体,认识模糊
D.随着时间推移,肯定超过否定
4、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
5、“(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至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作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6、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长;那么,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文中的“1917年革命事件”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标志着该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7、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72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A.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B.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
D.对内颁布《土地法令》
8、“‘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们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共产主义的幽灵’继续在地球上游荡,出没于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住所,无论其住所在哪里。”下列结论足已印证这段论述的是
(  )
①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条崭新的解放道路 ②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国家有了一条中心城市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路 ③世界被压迫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有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C.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10、“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11、1918年《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项措施的实施(

A.促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
B.具有杜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C.促进了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12、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指出:“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一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前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二月革命的完成非常有助于十月革命的展开
B.
二月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随时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D.
两场革命都充分体现了列宁高超的领导艺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毛泽东给肖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友信》1920年
(1920年罗素访问苏俄的记载)残酷、贫困、猜疑、迫害,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气氛。我们的谈话不断受到暗中监视。深夜你会听到枪响,而且知道是唯心主义者们在狱中被杀害了。苏联这种以暴力夺取和维系政权、将无限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共产主义是不可取的。
——罗素
英国哲学家
假如有那么一天你想看某作者的书,算是托尔斯泰的,可是有人告诉你不但他的书再也买不到,你有了书也是再也不能看的——你的感想怎样?……他(列宁)不承认他的思想有错误的机会;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是一个制警句编口号的圣手;他的话里有魔力。这就是他的危险性。
——徐志摩《欧游漫录》1925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对苏俄革命的各种不同评价。
1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井冈山会师
回答:
(1)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代表的历史现象反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体现的中国的革命道路与俄国道路又存在怎样的差异?
(3)试分析中俄选择各自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D
3、D
4、C
5、A
6、B
7、C
8、D
9、C
10、D
11、B
12、A
二、非选择题
1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概括观点、分析观点、论述。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评分项一:概括观点
水平1:能准确概括三个人的主要观点。如毛泽东认为俄国采取暴力夺权的方式是历史的必然;罗素反对俄国暴力夺权、专制独裁和文化专制的手段和统治方式;徐志摩反对对列宁的个人崇拜和思想专制政策。
水平2:只概括了部分人的观点或概括不准确。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分析观点
水平1: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如:俄国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本身不完善;评价者的立场、所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水平2: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如毛泽东:1920年的中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国家恃强凌弱,巴黎和会上列强损害中国主权,内部军阀混战,动荡不安,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学习俄国的方法才能拯救中国;罗素: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高度集权,对于生于现代民主制度诞生地英国,深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罗素是无法接受的;徐志摩: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英国文化影响的徐志摩无法接受布尔什维克的文化专制政策和个人崇拜。
水平3:不能全面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
水平4:没有分析作者观点形成的原因或分析的原因不正确。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1:能进行深刻的论述;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14、(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新和谐公社蓝图
《共产党宣言》书影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