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3 20: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小院秋晨”一段和引入的罗兰、教师本人的文段,学生掌握“比较法”,能从语言细节鉴赏写景抒情散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于探讨语言细节,具体感受作者笔下秋天的特点。
2、难点在于独立完成对不同秋景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比较法、引导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刚刚,在美丽的校园林荫小路上,我捡拾到了一样“宝贝”(教师出示一枚落叶),大家由它能马上联想到什么吗?(学生答:秋天!)那我们可以给这枚落叶命名为“秋天”吗?(学生点头)这里不仅有命名的学问,更有“一叶知秋”的哲理,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从细微的事物上观照到宇宙天地?(学生认同)接下来,我们怀着这样的探询走近郁达夫和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2、写作背景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国运衰微,时局动荡,郁达夫避居杭州,形同隐逸,这期间他写了大量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更大的暴风雨来临前夕,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写下《故都的秋》。
3、过渡设问:
⑴《故都的秋》开篇提到北国之秋的特点是哪三个词?
清、静、悲凉
⑵课文第二段写到江南的秋天,有何作用?
对比
(教师借此提出“比较法”的学习方法,并明确这节课只详细鉴赏“小院秋晨”一段。)
4、鉴赏课文第三段“小院秋晨”: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三段,标示出作者写到了哪些秋天的事物,做好鉴赏、交流的准备。
⑵“陶然亭的芦花”到“潭柘寺的钟声”是北平的著名秋景,作者有没有对它们进行着力描写?作者决意从哪里找到故都的秋味?
从平凡生活中,从细微处。这里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视角。
⑶要求学生将找出的秋景按“清静”和“悲凉”大概分类,师生按分类逐一鉴赏。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天色
、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
、日光
、破壁腰
、牵牛花的蓝朵
、枯草。
(充分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不仅明白“清、静、悲凉”所在,而且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感知。)
⑷故都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作者笔下为什么只有“清、静、悲凉”?
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跟他的处境有关,作者怀着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去感受故都的秋,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这共同点就决定了作者抒什么样的情会选什么样的景。
⑸小结:
赏“故都的秋”:时空之秋、心境之秋、审美之秋。
身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北平的秋天,郁达夫怀着悲凉的心境,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性格和情怀,从平凡处和细微处去发掘出故都无处不在的秋味。维特根斯坦:“我贴着地面步行,从不在云端起舞。”
写“小院秋晨”: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悠然安坐,远望碧空如洗,驯鸽飞过,起身走走停停,或细数日光,或静对蓝朵,当目光停驻在那疏落的枯草上,这故都的秋味啊,真是一分欣喜,三分清静,六分悲凉。
5、同类文段比较:
⑴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的把宇宙点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的飘落;芦花飞白,枫木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罗兰《写给秋天》
明确:选用秋天的典型意象,语言典雅,色彩斑斓。
⑵冷雨隔开了世界,将你孤立起来,惟有那一缕幽香萦绕不去,亲近着你,温暖着你。此时,依靠想象,我看见了那一串串细碎的小黄花,在雨雾笼罩下,在枝叶深处,湿漉漉的,随风晃动,散发香味如暗潮奔涌。——周建平《冷雨无声湿桂花》
明确:长短句结合,写出了清冷中的馨香和温暖。
6、回归:
回归课文,知人论世,认识深化,情感升华。
资料卡片: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赴日留学,十年异国生活,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抗日战争爆发,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形成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风格。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结合作者生平和相关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郁达夫的家国情怀和他的故都、故土、故国之情。
7、学生齐声朗读《故都的秋》“小院秋晨”一段。
8、总结:
(教师展示落叶)还是回到这一枚秋叶,说它是“宝贝“,是因为它看似简单实则丰富,它写着残缺,也写着圆满,写着飘零,也写着成熟,写着落叶归根,也写着生命轮回,希望同学们从课文学习中获得更多,也从秋天和大自然中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