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孟子墨子荀子庄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课标提示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探究 : 什么叫“百家争鸣”?当时真的有一百个派别吗?九流十家铁器的使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开始瓦解经济变化战乱不断春秋五霸政治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经济: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方案,观点各异;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最终归纳: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自学思考题:
1、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是什么?
2、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3、墨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4、庄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5、韩非子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其思想有何历史地位?
6、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一、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1、孟子学说——孟子、荀子孟子与儒家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一书中。
材料一: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 也。”
孟子思想主张
“仁政”学说
人性本善说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生平战国邹国儒家学派重要奠基
人,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孟子的思想学说政治观:人性观:人格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性善论”---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的影响《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一、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1、孟子学说2、荀子学说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荀子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朴素的唯物思想人性本恶论 礼法并施荀子生平战国赵国儒家学派重要代表《荀子》荀子的思想学说自然观:人性观:政治观:“性恶论”---人性本恶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荀子
的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目好色、耳好觉、口好
味 、心好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三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为之孟子的主张与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
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为什么?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礼法并施性善论舍生取义
先义后利性恶论天行有常
人定胜天“亚圣”,
传统文化儒家异端
哲学二、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学说——墨子关于墨的说法:
其一:受过墨刑的人,即面额刺字纹,抹以黑,
罚为工匠。
其二:是平民的通称,因平民称“黥首”,平民无
冠,头是黑色。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
什么思想观点?除此之外墨子还有哪些
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墨子
生平战国鲁国墨家的创始人,第
一个巨子《墨子》墨子的思想学说“兼爱”或“仁”尚力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墨子
的影响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非攻: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有安定生产生活环境。反映了劳动人民主张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节用、节葬(热爱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三、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学说——庄子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鄙视富贵利禄《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
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
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
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
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
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
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反映了庄子“齐物”的世界观,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没有区别。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
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是庄周。醒来后,已分不
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摸摸自己挺挺
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他很纳闷,
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
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呢?庄子认为,人生在世总是“未免乎累”,因为有才者要被社会强制征
用,无才者又要被社会无情抛弃,在才与不才的缝隙中生活根本没
有自由可言。人要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摆脱周围的世界,从而摆
脱诸如是非、得失、祝福、生死等各种矛盾的困扰,以求得精神的
安宁。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逍遥”的人生观怎样才能“逍遥游”呢?无所持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无所恃”庄子生平战国宋国战国时期道家主要
代表人物《庄子》庄子的思想学说宇宙观:自然观:“逍遥”人生观:“齐物”,万物本质相同“无所恃” ,即不受限制“天与人不相胜”,人要
顺从自然,“天人合一” 反映了没落贵族悲观失望,完全丧失了探求真理的信心。 反映了没落阶级逃避现实,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自我精神麻醉法)四、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学说——韩非子韩非和法家韩非,战国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战国后期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韩非生平战国韩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的思想学说韩非的
影响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观顺应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2、法治观3、改革观五、孙膑和兵家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孙膑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儒家学说
道家学说
法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