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4 21: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题
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绥(suí)靖
阻遏(è)
寒噤
(jīn)
仄(zé)歪
B.鞠(jū)躬
阴惨(cǎn)
箱箧(qiè)
纳粹(cuì)
C.竹篙(hāo)
血(xué)腥
溃(kuì)退
珐(fā)琅
D.洗劫(qiè)
惊骇(hài)
地窖(jiào)
提(dī)防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气势磅礡
打牙跌嘴
转弯抹角
签订
B.张慌失措
荡然无存
永垂不朽
懊丧
C.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眼花瞭乱
治裁
D.富丽堂皇
不可名状
丰功伟绩
杀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目前,银行卡被盗刷案多发,引起部分持卡人不可名状的恐惧。
B.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一路锐不可当,很快占领北京城,闯进圆明园。
C.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欲盖弥彰。
D.2014年“两会”在北京召开,各地政协代表、人大代表、记者非常多,可谓名流云集,眼花缭乱,热闹非凡。
4.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全文洋溢着作者毛泽东胜利的豪情。
B.《芦花荡》是孙犁的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与它风格相似的另一篇文章是《荷花淀》。
C.《蜡烛》是西蒙诺夫的一篇小说,表现了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借用书信的形式,表现了法国作家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
B.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能否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C.通过学习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使我充分认识到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D.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6.名句默写。(8分)
(1)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乡泪客中尽,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写洞庭湖壮阔景象的语句是


(4)崔颢《黄鹤楼》中描写登楼所见美景的诗句是:


(5)古诗中规劝人们努力学习、珍惜时间的诗句有很多,如《长歌行》中的哲理名句:


7.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7周年,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
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2分)
(2)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含作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图片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请用精彩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座雕塑,体现你对这座雕塑的理解。(3分)
(4)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战争与和平》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70字左右的导读文字。(3分)
我选择【栏目
】来写。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9分)
中新网南京4月4日电
4日是清明节,上午,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日本友人、日本“铭心会”访中团团长松冈环女士接受记者采访。对于近期审定通过的日本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遇难一事,她表示愤慨并担忧。
  她说:“我感到非常愤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一些人没有吸收历史的教训,历史教训要从战争中汲取,现在连教训都没有了,日本必须要承认错误,才可以和亚洲各国和平相处,现在这样让我很担心。”
  今年初,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多次强调不收回言论,随后,近期审定通过的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对这一不当说法表示支持,称“30万人遇难的说法夸张”。多本日本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难。
  “否定历史的教科书被采用,背后是有很多手法,下了很多功夫的”,松冈环说,“以前有教科书选定委员会,由教育委员会、地方政府相关人士、教师参与其中,现在不是了,现在是由市长选用一些有历史修正倾向的人组成委员会,决定选取何种教科书。”她感觉,每年具有历史修正倾向的教科书被采用得越来越多。
松冈环说:“不同的城市情况不一样,问题比较严重的是东京、大阪、名古屋,日本社会越来越右倾化,而且很巧妙,这种走向很危险,我能够感觉到。”
  同时,她也正在制作其第三部纪录片,寻找南京大屠杀时南京太平门附近历史事件的证人。“太平门当时有1300个人,一边是老百姓,一边是中国军队,这些人没了,这1300人不知去向,上世纪50年代当地拆迁的时候挖出两个葬坑来。有10个日本兵为此作证,现在我正在采访见证人,采访日本老兵。同时,当时当地一个中国老百姓幸存下来,叫做阿王(音),他已经去世了,我在找跟他有关系的人,他的亲戚、朋友,想找到他们说他的故事。我在记录着。”
8.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9.该新闻的电头,交代了哪几项内容?(2分)
10.下列各项有关此则新闻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段,新闻的主体是从第二段直到篇末。
B.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言论,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多次强调不收回言论。
C.日本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有教科书选定委员会,由教育委员会、地方政府相关人士、教师参与其中的。
D.松冈环女士正在寻找南京大屠杀时南京太平门附近历史事件的证人,制作第三部纪录片。
11.读后此新闻,你觉得松冈环和雨果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分)
军 装
周海亮
①1937年。南京。
②天空不见一丝蓝色,废墟般的城市里,烧焦的残肢断臂随处可见。子弹和炮弹编织成密集的网,城在网中,毫无还手之力。
③第一波日本人很快扑进了城。他们就像在丛林里狩猎,动作越来越熟练,神色越来越悠闲。突然一排轻飘飘的子弹从一栋摇摇欲坠的楼房里射出,几个日本兵猛然栽倒。
④躲在楼房里的,是最后一支战斗着的守军,只有三十多个人,只有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命令。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他的左边挤着强子,右边挤着死去的连长。强子的手里紧攥着一挺机枪,那机枪严重变形,弯弯扭扭,好像一根天津麻花。机枪“哒哒哒”地响起来,子弹激起远处的尘烟,切断日本人的喊叫。他认为强子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一名合格的士兵。
⑤可是他呢?他是兵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他参军没几天,他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军装。他跟连长说过,连长说,哦,寻一杆枪给他,就指挥士兵摞沙袋去了。那些沙袋摞得很高,摆成了怪异的阵式。连长说他们的防线坚不可摧。可是当战斗打响,那些沙袋,霎时同兵的尸体一起飞上了天。
⑥他跟连长说过三次。他说他得有一身军装,有军装,才有兵的样子。连长终于恼了,他说那你随便从哪个死人身上扒下一套!他试了试,终于没敢。他想那样的话,那些死去的战友,就不再是兵了。他们战死了,却不再是兵,他不能这么干。……他在死人的缝隙里坚守,就像坚守在隆隆战车前的螳螂。后来他们撤进了城,躲进那栋随时可能坍塌的小楼。连长说,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咱们就可以散了——追上队伍,或者回家。然后弹片划过,他的脑袋仅剩一半了。他用仅剩一半的脑袋冲他微笑,他的笑容凄惨并且绝望。
⑦日本人迅速将他们包围,他们腹背受敌。甚至有日本士兵冲进屋子,他的枪筒几乎捅进日本人的嘴巴。子弹清脆地击穿日本人的后脑,那是他的最后一颗子弹。拖着血丝的子弹飞向天空,天空与天空之间,尸体,尸体,尸体……
⑧他们跑向广场,他们知道战斗结束了。突围的过程异常惨烈,三十多个人,也许仅剩他一个。广场上挤满了人,老人,女人,医生,孩子,学生,士兵……士兵们慌慌张张将枪扔掉,又慌慌张张地脱掉自己的军装。有人将军装埋进花坛,那些花儿全都失去了头颅;有人将军装投向烈焰,它们很快燃烧,如同一面面战败的旗子,却裹起阵阵腥风。脱掉军装的士兵马上挤进人群,缩着脖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他们试图用参军以前的职业来救回自己的性命。
⑨军装染上鲜血。军装熠熠生辉。军装五彩斑斓。军装坚硬如铁。军装躺在地上,缩在火焰里,沦为尘土,或者化为青烟。一座城沦陷了,一起沦陷的,还有军装。
⑩他跑过去,泪飞如雨。他从火焰里抢出一套军装,动作迅疾滑稽。那是一套几乎全新的军装,没有枪眼,没有鲜血,没有褶皱,甚至没有灰尘。他将军装抖开,浓重的草绿色刺伤他的眼睛。他向火焰跪下,向城跪下,向废墟跪下,向军装跪下。他说,我还是兵。
仍然有人胡乱地脱着自己的军装。他却胡乱地往身上套着陌生的军装。一模一样的军装,几个小时以前,它们还在战壕里并肩作战。连日本人都愣住了,他们赶过来,端起枪,眯起眼,却忘记扣动扳机。终于他穿戴整齐,他甚至有时间整理一下衣襟,然后他“啪”的一声立正,向火焰和废墟行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
枪响,军装上多出两个圆圆的小洞。他号叫着伸手去捂,牙齿将舌头咬断。
他想捂住的不是鲜血,而是军装上的洞。
(选自《哲理 文摘版》)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梳理完整。(2分)
开端:南京失守,日军扑进了城,射杀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发展:
高潮:广场上的士兵将军装脱掉,他却从火中抢了一套穿在身上。
结局:
13.第⑤⑥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14.本文多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15.仔细品读第⑨段,谈谈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16.文章第⑧—— 段采用对比与衬托的写法,请选择其一,结合文意表述作用。(3分)
有人说,文中的“他”为了穿上一身军装而丢掉了性命,实在不值得。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7分)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至今还瘸着一条腿,他说,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但是,每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那是1941年的9月,前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由于处在法西斯侵略者一方,又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起来,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这却是可以藏身的好去处。
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只得分批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是德苏两方的主要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了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默克还可以观察外部的一举一动。
苏联红军一步步地向着村庄逼近,他们恨透了这些惨无人道的德国鬼子,不断放出话来,只要抓到俘虏一定把他们千刀万剐,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也都吓破了胆,他们深知被抓到的下场,好在是浓浓的硝烟拯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踪。
约摸半个小时以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他们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默克却在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一片乱草甸里,默克扒开草甸一看,那里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临产。那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转瞬间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了的语言,打着手势,近乎哀求地对着默克比划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那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甸,准备离开,哪知道就在他刚刚掩上草甸的一刹那,孕妇传来了近乎尖叫似的呻吟声,默克再次挪开草甸,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转瞬间意识到,这位孕妇要生产了,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孕妇的身体极其虚弱,如果不帮助她接生,孕妇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给孕妇接生,孕妇没有拒绝,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随着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孕妇和婴儿顺利脱险,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了废墟。
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就快要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战友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来,默克如实相告,哪知道连队头目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丈余外,然后,十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由于遭到严重的击打,默克的右腿被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许多人会对他投来耻辱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默克,让他出任该家医院的主治医师。
为了救一个前苏联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许多人都为默克叫不值,而默克却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选自《读者》)
18.这篇小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分)
19.第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0.请品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揣摩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21.联系全文来看,默克具有哪些优秀品质?(2分)
22.文章结尾“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这句话中“良知”有何内涵?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三、作文。(50分)
23.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
B【点拨】A项:寒噤(jìn)仄(zè)歪;C项:竹篙(gāo)
血(xuè)腥
珐(fà)琅
D项:洗劫(jié)
2.
D【点拨】A项:气势磅礴;B项:张皇失措;C项:眼花缭乱
制裁
3.
A
【点拨】B项:“锐不可当”感彩用错。C项:“欲盖弥彰”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这里应用“永垂不朽”。D项:“眼花缭乱”意思是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4.
C
【点拨】表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5.A【点拨】B项:删去“能否”;C项:删去“通过”或“使”;D项:删去“不”。
6.(1)树树皆秋色(2)孤帆天际看(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1)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砍杀、攻打。(2)诗句示例: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3)示例:它是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像,名为“打结的手枪”。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枪管扭曲打结的手枪。寓意: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4)能扣住所选栏目内容,针对性强,语言有文采即可给分。示例(一):栏目一。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示例(二):栏目二: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还是用来消除仇恨?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为了厮杀?还是自杀?示例(三):栏目三: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滋滋有味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示例(四):栏目四: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8.日本友人谈日教科书质疑南京大屠杀,愤慨并担忧
9.网络的名称:中新网;发电地点:南京;发电时间:4月4日。
10.C
11.都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正义、公平精神,反省精神等。
12.发展:最后一支战斗着的30多个守军顽强地阻击日军,突围后剩下了他一个。结局:日军枪响,他临牺牲还号叫着伸手去捂军装上的枪洞。
13.插叙;交代了这支守军的经历,突出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也表明了“他”对拥有一身军装的渴望,为下文“他”从火中抢了一套穿在身上的情节埋下伏笔。
14.示例:三十多个人挤在狭小的建筑物里,就像被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作用:将挤在一起的三十多人比喻为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他们处境的危险,突出了他们不怕牺牲、精诚团结的精神品质。
15.细腻描写被战败士兵遗弃的军装的种种形象和悲惨结局,充满了对这些士兵为了苟全性命而遗弃军装行为的强烈谴责,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悲哀。
16.示例1:对比;将众多士兵和“他”对军装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对军装和国土的热爱与崇敬,赞美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示例2:衬托;用日军发愣的表现衬托“他”的精神之伟大,甚至令敌人侧目。
17.示例:我赞同文中“他”的做法,他在屈辱的生与有尊严的死的抉择中,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的精神是伟大的、崇高的。
18.示例:小说写了德国医生默克在二战中为苏联妇女接生,遭到战友毒打而最终赢得了大多数国人尊敬的故事。19.不能删去。这句话引出了整个故事。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为下文作铺垫;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0.示例:他此时非常矛盾,他深深地同情那个孕妇,想帮助她,但作为一名德国军人,他不能帮助敌方的那个孕妇,所以陷入了矛盾的痛苦之中。21.示例:善良、勇敢、乐于助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知等。(写出三个即可)22.这里的“良知”是作为一个人同情弱小的良知,是一个医生的职责良知,它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战争,是难能可贵的。这句话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画龙点睛,高度赞美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