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及“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本单元的内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内容多取材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安排了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重视实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的事例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实验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本单元教学重点: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
一些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
3.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4.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分析,初步认识并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在关注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等化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和描述的方法察,初步学习从化学实验的现象中获取信息,并通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小结的方法处理信息,从而获取化学知识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初步学习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实验为载体,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过程及其现象等;
(2)激发学习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科学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本单元教学安排:
课题
课时安排
课时教学内容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课时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课时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2课时
第1课时
化学药品的取用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单元复习课[整理与归纳]
2课时
第1课时
本单元知识整理与归纳第2课时
习题课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注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习获取信息,并通过分析、整理和归纳小结的方法处理信息,从而获取化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实验为载体,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产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感受化学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概念的构建;学习从实验与观察中获取信息并加工信息的方法培养能力。
2.教学难点:化学变化及其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指导阅读、实验与观察、交流与讨论等。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模块一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导入并讲述
观看、想象
直接导入新课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预习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引入)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如水结冰、铁生锈、煤等燃烧料的燃烧并放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根据预习,讲述自己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以及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效果,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并激发兴趣。
合作探究得出认知
(演示[实验1-1])(1)“水的沸腾”和(2)“胆矾的研碎”两个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及每一个变化前后的物质是否是同一种物质。(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演示
[实验1-1]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和(4)“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及每一个变化前后的物质是否是同一种物质。(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ppt展示并讲解实验结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两种变化的主要区别与判断方法。(ppt)问题1、2(讲解)通过列举事例讲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归纳化学反应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
观察、记录现象、思考与比较。回答与交流观察的现象并比较变化前后的物质种类。观察、记录现象、思考与比较。回答与交流观察的现象并比较变化前后的物质种类。听讲、记录回答与交流听讲、记录或课本上划线。
通过课堂实验与观察、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概念得出的过程,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两个核心的化学概念,同时学习如何对相近或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
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并用ppt加以呈现
归纳小结,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锻炼小结能力
预习问题解答
根据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学生订正
当堂巩固检测
发放当堂检测题(订正讲解)
各自答题学生订正
布置作业
(ppt)呈现
记录
(第二课时:模块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ppt)展示复习巩固问题激励性评价、小结,并导入新课。
回答、交流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预习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根据预习,展示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理解。以及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效果,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做好以学定教的内容。
合作探究得出认知
(一)概念得出:(ppt)概念定义,列举课本中的实例加以解释说明性质内容。(二)理解概念:(ppt)呈现讲解内容:1.“在化学变化中表现”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性质的依据。2.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另一方面是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认识物质性质的作用。4.描述物理性质要注明条件。(三)对物质性质的判别(ppt呈现提问)在阅读科普资料时,如何获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呢?
(讲解)判断方法(例题)ppt呈现例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评价与解释)(ppt呈现提问)在实验的观察时,如何获得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呢?(演示)[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闻气味、实验中的现象。(组织讨论)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与鉴别方法。(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提问)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呢?(评价、讲解)(五)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ppt)呈现问题与思考4(小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听讲、记录、划线听讲、笔记思考、交流听讲、记录读题、思考、交流思考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思考听、记思考记、划
围绕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两个概念,并结合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及与用途的关系,增进对化学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具体实例来提高运用这几个概念的方法与能力。
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ppt)展示本节课学习主要知识和观念。
交流订正
预习问题解答
根据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订正
当堂巩固检测
发放当堂检测题(订正讲解)
答题学生订正
布置作业
(ppt)呈现
记录
七、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区分依据: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2课时)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是”、“能”、“可以”
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八、教学反思: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
(2)了解氧气、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的检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方法,学习书写实验探究活动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过程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有序、全面的观察与描述方法的学习
2.教学难点:初步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指导实验与观察、讨论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ppt)呈现复习的问题评价、小结,导入
回答订正
检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
情境导入
(ppt)导入
听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预习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展示预习效果。并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根据预习,展示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了解预习情况,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平台。做好以学定教的内容。
新知探究学习
模块一
(ppt)呈现并讲解化学实验的发展及其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听讲、思考、记录或划线。
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确化学实验是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基础。
模块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活动:“观察与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要求,要求学生交流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分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与分析。(讲解)实验报告的填写(小结)归纳探究活动所体现的化学学习特点。
阅读交流实验步骤合作探究、记录与分析听记听讲、思考
在预习和家庭中自主独立完成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完成探究活动,规范学生实验的行为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与学习习惯。
模块三对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探究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讲解)结合科学探究的要素讲解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介绍实验的基本步骤及实验中注意事项。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4.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交流。
听讲听讲、记录分组探究、记录、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现象和所得实验结论。
本探究活动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第一个有较完整步骤的探究活动,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基本要素和探究环节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小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ppt)展示本节课学习主要知识和观念。
交流订正
预习问题解决
根据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订正
当堂检测
发放当堂检测题(订正讲解)
答题学生订正
布置作业
(ppt)呈现
记录
七、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燃着时: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探究)
熄灭后:
(第2课时)
二、对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获取证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评价。
八、教学反思: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仪器的识记;药品的取用、加热、国家利益民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
2.难点: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与归纳、实验与探究等
四、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
2.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化学仪器和药品取用)
A、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引入)本节课我们将走进实验室来学习有关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板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B、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
常用的化学仪器介绍: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进行化学实验要使用化学仪器,正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的仪器,请看课本第151页附录Ⅰ“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投影)ppt展示一些常用的仪器,老师作介绍与讲解。
(过渡)了解了化学实验室里常用的化学仪器后,正面我们开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首先学习药品的取用。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讲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通常用药匙或镊子。
(问题1):(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指导)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阅读教材)P17-18“固体药品的取用”,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实验探究1)学生完成实验[1-3]。1、用镊子夹取少量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讲解)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
(问题2):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组织讨论):(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学生)完成练习,交流、讨论,形成认识。
(问题3):(1)回忆八年级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2):(1)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2毫升的稀盐酸。(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3)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问题4)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阅读教材P16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1-4]:
(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向[实验2]中取用的稀盐酸中加入实验1-3中盛有的碳酸钠粉末,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学生)交流、总结实验的收获和不足。
C、新课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归纳。
D、布置作业:利用家中的材料对今天所学的化学实验技能进行练习巩固,并预习后面三项操作。
(第2课时:加热、连接仪器与洗涤)
A、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有关化学仪器及药品取用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导入新课。
B、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问题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P16-17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
(问题2)酒精灯的火焰有几层?
(学生)完成实验[1-5]: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2、给物质加热
(教师)讲解用酒精灯给
试管里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2、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思考、交流、讨论、体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1-6]用10mL量筒取2mL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进行记录。用试管夹夹信试管按图1-30中所示的正确的加热方法加热,观察、记录现象。
(过渡)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所用到的的气体必须在实验装置中产生,那么,如何连接仪器,组成实验装置呢?
三、连接仪器装置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连接仪器装置的方法。
(学生)完成[实验1-7]按图1-34所示连接仪器,组成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出现漏气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引导、归纳和小结。
四、洗涤玻璃仪器
(问题3)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P18—19后,交流、总结。
(学生)完成实验[1-8]: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C、新课小结,巩固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引导和鼓励。
(投影)ppt展示有关操作技能习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予以评价、订正。
D、布置作业:1、P23练习与应用1、2;2、结合单元小结复习第一单元。
七、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介绍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方法
(2)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液体的方法
(2)量筒的读数
(3)胶头滴管的使用
(第2课时)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给物质加热
三、连接仪器装置
四、洗涤仪器
八、教学反思:
本单元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判断典型的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语言描述物质的性质。
(3)知道实验是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手段,加深对化学常用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的掌握;能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和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对已学单元化学知识的整理,从中体会复习化学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对实际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和问题的好奇心和未知欲,激发自己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本单元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形成单元知识体系的复习化学知识的方法。
(2)学习运用所学的化学概念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2.教学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知识的归纳与讲解、讨论、习题讲解分析、多媒体运用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含知识归纳、习题等)、练习巩固题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知识总结归纳
第2课时:习题讲解)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本单元知识归纳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脉络
(ppt展示)本单元知识脉络并作简要的讲解。
观看、思考
让学生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成知识脉络体系对复习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具有提纲和总体上把握的作用。认识到做好知识复习的重要性,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化学的研究对象
(ppt展示)问题:1.化学是研究什么样的科学?2.化学的发展史介绍3.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4.例题分析与讲解
根据问题回答、交流评价思考、交流、听讲
通过问题与学生交流互动、例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ppt展示)问题: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及列举、性质与变化、性质与用途的关系。3.例题分析与讲解
根据问题回答、交流评价思考、交流、听讲
加深对四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化学实验
(ppt展示)1.化学仪器及其分类、例题讲解2.药品的取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仪器连接与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玻璃仪器洗涤6.化学实验有关习题分析与讲解7.关于两个探究实验的例题。
听讲、记录、思考、回答
能让学生对于化学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进一步熟习和掌握仪器及其用途、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认识化学仪器和基本实验操作对完成化学实验重要性的理解。
布置作业
《能力培养与训练》单元小结
记录作业内容
第二课时:习题课
内容:
1.《能力培养与训练》错误习题讲解
2.课本典型习题讲解
3.第一课时巩固练习订正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