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牲畜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牲畜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4 15: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牲畜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认识与理解本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
3、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教学重点 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牲畜林》讲了一个类似“猴子在地里掰包谷”的传奇的故事,只不过猴子变成了德国兵……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德国兵连烂包谷豆没拿到,最后还跟猫同归于尽,而猫的主人,“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读后大快人心。 你们觉得这篇小说的主题属于哪个母题下面的?
明确:战争与和平。
但是我们从这篇战争小说里却感觉不到硝烟的味道,反倒觉得轻松幽默有趣,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作者独有的特色,他的小说几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是怎样编故事的?一句话概括。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
: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
: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
: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2、读完全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明确:鬼子最后和野猫同归于尽,大快人心;朱阿每次举枪射击却屡次不成功,他的枪法太拙劣了;朱阿和鬼子都太傻了等等。
3、朱阿的确很滑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说中对他的外貌描写。
明确:朱阿是个矮胖子,还戴圆锥形毡帽,身着大圆点衬衣,用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毫无审美观念,像个小丑。
4、朱阿活像个小丑,看这篇小说,好像在看朱阿表演马戏。小说给人的感觉轻松幽默,但一般战争给人恐怖、残酷、死亡等感觉,那么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呢?
明确:讽刺战争,尤其是侵略性战争;表现人们已经习惯了战争,人们对战争麻木了(师:朱阿为何回村去?为“花大姐”,可见人们并不麻木);表现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森林中的牲畜就好比人,牲畜们一个接一个出场,把鬼子弄得晕头转向,使鬼子误把野猫当家猫,最后和野猫一同滚下了山崖,表现了齐心协力战胜敌人的主题。
5、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明确:一是林子和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三是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6、“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中“游击队员”和“扫荡”两个词有些不一样的色彩,“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扫荡体现了什么意义?有何作用?
“扫荡”体现战争的特征。作者用这个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
7、为什么逃难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牲畜(包括家禽)?这真实吗?
这个细节是真实的。这些牲畜是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生活的农户的唯一财富,如果没有了这些牲畜,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悲惨,所以即使是逃难,他们也带着自己唯一财富,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贫困和遭受的残酷侵略;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8、为什么让林子里出现那么多动物?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9、朱阿也相应地进行了六次射击,其中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第六次,射击面对的牲畜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这六次射击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是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夸张。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
第五次对比一只兔子被抓之后乱叫、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则省略了。
第六次躲在掩体后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暴露朱阿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怕误伤那些牲畜,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这样安排的妙处)
10、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
明确: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11、“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12、前面人的乞求,朱阿都同意了,吉鲁米娜十分穷苦,一旦失去老母鸡,生活将更加悲惨,那么朱阿为什么鼓足勇气开枪了呢?
明确:因为这次射击时朱阿是躲在他自己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13、朱阿终于开了枪,结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没打中鬼子。请你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明确:朱阿的射击本领,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从来瞄不准”,“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当他试图瞄准鬼子使眼前却总是出现晃动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使他的猎枪晃动得更厉害,“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样的枪法和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标。
14、小说最后的结局——鬼子与野猫在打斗中坠下石崖,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并且意味深长。请你品味其中的意味,从鬼子的性格和其他情节分析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明确: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让敌人自己灭亡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卡尔维诺的理想
15、我们一般的战争题材的文章,总给人残酷、血腥,本文是吗?小说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还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主要表现出对胜利的乐观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