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蜀道难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4 16: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
练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xī)  鱼凫(fū)  抚膺(yīnɡ)
B.栈道(zhàn)
猿猱(nāo)
扪参历井(mén
shēn)
C.巉岩(chán)
飞湍(tuān)
喧豗(huī)
D.砯崖(pīnɡ)
嗟尔(jié)
崔嵬(wéi)
解析:A项,“凫”应读fú;B项,“猱”应读náo;D项,“嗟”应读jiē。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庸坐长叹。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涯转石万壑雷。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A项,“勾连”应为“钩连”;B项,“抚庸”应为“抚膺”;C项,“砯涯”应为“砯崖”;D项,全正确。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B.畏途巉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愁苦
解析:B项,畏途:令人望而生畏的路途。
答案: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问君西游何时还
解析:C项,“转”和例句中的“凋”用法一样,都是使动用法。A项的“摧”和B项的“绕”都是一般用法。D项,“西”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5.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蜀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秦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蜀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解析:“气贯长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不能用在此段中。《蜀道难》中没有“无奈”之意。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飞湍瀑流争喧豗
解析:“匪”通“非”。
答案:A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7~9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②。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是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7.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解析:比较写法上的不同,应从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上去思考。
答案: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首句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是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8.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句子是哪几句 试简要分析。
解析:明确是哪几句,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崎岖不易行”。
答案:“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9.颈联中的“笼”字是评论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义丰富,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至少两个方面)
解析:本题是对炼字的考查。应联系主旨分析。“笼”字准确地写出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答案:(1)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2)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二)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的《剑阁赋》,完成第10~13题。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 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10.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
解析:第1段文字交代了剑阁的地理形势,写到了它的高危恐怖;第2段文字主要是针对送别而言的,体现了惜别和盼归两个方面。
答案: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
11.《剑阁赋》比《蜀道难》少写了哪一层意思
解析:两文都交代了蜀道的高危恐怖,仅是描写的详略不同,《蜀道难》最后写到了对战争的担忧,从而体现了对友人的担心,而《剑阁赋》中主要写惜别,没有对战争等情节的考虑。
答案:《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仍、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对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中没有这样的内容。
12.本赋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剑阁的
解析:本题间接考查赋的主要表现手法。结合赋文的铺排、夸张的手法特点思考作答。
答案: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同时也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
13.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
解析:本题主要从第2段文字思考。前两句写送别又盼归;三、四两句写盼安与叹息;五、六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景,可谓借景抒情;最后两句是对别后的想象。
答案: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襄邑道中①
[南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①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4.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解析:李诗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陈诗通过对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展示“舟行江上”。
答案: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15.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解析:李诗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陈诗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答案: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三、语言运用
16.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请挑出三处并加以修改。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觉得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 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    处,                。
第    处,                。
第    处,                。
解析:第①句中“艰辛”的适用对象是人,应改为“艰险”;第②句中的“为……所激动”前缺少关联词;第⑤句中“具备”多余;第⑦句缺少主语。写出三处即可。
答案:① “艰辛”改为“艰险”
② “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 删去“具备”
⑦ “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
17.(2014·课标全国高考Ⅰ)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