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前赤壁赋》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4 17: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前赤壁赋》练习
一、 注音
壬戌( ) 举酒属( )客 歌窈窕( ) 之章 冯( )虚御风
桂棹( ) 倚歌而和( )之 愀( )然 舳舻( )
山川相缪( ) 酾( )酒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匏( )樽 蜉蝣( ) 扁( )舟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 )妇 是造物者无尽藏( )
二、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苏子愀(qiǎo)然
正襟危坐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
寄蜉蝣于天地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杯盘狼藉
(凌乱)
相与枕籍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郁乎苍苍 
哀吾生之须臾 
虚词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苟非吾之所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②顺流而东也
③歌窈窕之章
④扣舷而歌之
2.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
②东望武昌
③乌鹊南飞
3.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正襟危坐
4.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焉      
而又何羡乎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⑷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4省略句:
举酒属客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六、课文理解
【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问题探究
1、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写作者的歌声以及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意境。
2、 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面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 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而来。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 本段在文章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问题探究
1、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 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悲)
2、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七、 【课外拓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阅读后赏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
( http: / / www. / jxsc / Index.html"
\t
"_blank ),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