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意的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丰富的诗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
【使用说明】
1.课前阅读课文,并用1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和【整体感知】;
2.课堂完成【合作探究】;
3.课后用15分钟完成【巩固提升】。
【知识链接】
一、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即“境生象外”。
二、诗歌赏析方法指导
请认真阅读课本P22-24的“赏析指导”,用笔勾画重点,明确以下知识点:
1、什么是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诗文,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2、如何置身诗境?
A、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B、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C、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3、什么是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怎样缘景明情?
A、意象组合法: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作者的诗思;
B、补充联缀法:把诗中那些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意象,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C、品读词句法(尤其是结尾句):对作品中的精妙的词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精妙而使全诗意境、诗趣全出;尤其对那些诗意含蓄、余味久长的结句,要反复吟哦,细细品味,以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三、了解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1)滟滟(
yàn
)
(2)宛转(
wǎn
)
(3)皆似霰(
xiàn
)
(4)青枫浦(
pǔ
)
(5)扁舟子(
piān
)
(6)捣衣砧(
zhēn
)
(7)芳甸(diàn)
(8)碣石(ji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滟滟随波千万里( 水波闪耀动荡的样子
)
(2)江流宛转绕芳甸( 长满花草的原野 )
(3)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光明亮的样子
)
(4)昨夜闲潭梦落花( 安静的水潭 )
(5)捣衣砧上拂还来( 洗衣时捶捣衣物的砧石)
【整体感知】
请从景物、哲理、情感三个方面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内容。
(一)(开头至“汀上白沙看不见”)
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二)(
“江天一色无纤尘”
至
“但见长江送流水”
)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
白云一片去悠悠
”
至
结尾)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合作探究】:
慢慢品读,进入诗歌的情境;阅读课文后面的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参考下面的赏析示例,从“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这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赏析示例:美在月色,(点出美在哪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找出诗句)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再现诗句)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从内容(如意象)、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如炼字)等角度赏析句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
参考示例:
哲理之美
美在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人的个体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却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的存在尽管永恒,但它却无生命的活力,“年年只相似”罢了。独到的两相对比,豁达超脱中还蕴藉着几分人定胜天的昂扬之气。
情感之美
美在思妇怀远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
美在思妇怀远之情,“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卷”和“拂”,这两个字传神的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挥之不去,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美。
美在游子思归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梦落花”是心理描写,主人公在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美在游子思归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
我的疑问:
【巩固提升】:
本诗的哲理、情思,都是由“月”引发而出的,请说说“月”有哪些意蕴内涵?举出你所学过的包含“月”的诗句,思考与本诗中“月”的意蕴内涵有哪些相似之处?
本诗中“月”的意蕴内涵有:
由月色美妙来讴歌自然;由月的永恒来感慨人生短暂;由月的普照寰宇来寄托相思;由月的升落来暗寓生命易逝;由月色美好、青春短暂而恋人相离来抒发愁绪,歌颂纯洁爱情的坚贞固守,激励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