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教研联盟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教研联盟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0-24 19: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8周教研联盟测试







说明:全卷共4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
班别:
姓名:
学号: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对“北京人”
生产、生活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过着群居生活
B.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进入原始农耕文明阶段
D.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________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________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5.有一个墓葬中的墓主,头戴玉饰冠冕,脚下有许多玉器,说明当时此人已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是_______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半坡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_______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8.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________
A.炎黄战蚩尤
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
A.女娲补天
B.炎黄二帝战蚩尤
C.大禹治水
D.尧舜禅让
10.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______________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1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_________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1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________________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13.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1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______________
A.缴纳租税
B.治理郡县
C.镇守疆土
D.监察百官
15.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
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
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16.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__________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17.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
①分封制
②军队
③刑罚
④礼仪教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__________________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19.春秋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A.天子势力衰微
B.诸侯势力强大
C.战争频繁
D.生存环境恶化
20.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
C.晋文公
D.楚庄王
21.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____________
A.卧薪尝胆
B.围魏救赵
C.退避三舍
D.朝秦暮楚
2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A.水利的兴修
B.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2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25.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A.商鞅个人的聪明才智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3分)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大意是:(西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分)
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3分)
(4)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2分)
材料一:
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
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三:
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此次变法由谁主持?(1分)
(2)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变法的措施。(6分)
(3)
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3分)
(4)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2分)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8周教研联盟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2分,27小题13分,共25分。)
26题:
(1)
(2分)
(2)
(2分)
(3)
(3分)
(4)
(6分)
27题:
(1)
(1分)
(2)
(6分)
(3)
(3分)
(4)
(2分)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8周教研联盟测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D
C
B
B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C
D
B
B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C
B
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3分,27小题12分,共25分。)
26题
西周的分封制;(2分)
巩固对周边的统治(2分)
(3)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3分)

①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②使西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6分)
27题
(1)商鞅
(2)措施: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推行县制;编制户口;(每点1分,共6分)
(3)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分)
(4)参军(2分)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原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试室_______考号______


线




...........................................装...........................................订...........................................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