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
练习
基础演练
1。注音
修橹( )
忿怒( )
距闉( )疲敝( )不虞( )轒辒(
)
縻军(
)
轒輼(
)器械( )
2、解释词语
(1)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2)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3)是谓乱军引胜
(4)不战而屈人之兵
(5)
故上兵伐谋
(6)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7)故知胜有五
(1)周到;有缺陷(2)劳顿、疲敝(3)失去(4)使屈服
(5)伐谋: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6)谓:告诉,这里是命令的意思
(7)知胜:预见胜利
3.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B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C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D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A项“全”;B项“屈”;C项“破”,均为使动用法)
(2)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必以全争于天下 一定要用使敌人举国降服的谋略在天下争胜。
B故上兵伐谋
所以上等兵在谋略上攻破敌人。
C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因此弱小的军队固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的军队的俘虏。
D是谓乱军引胜 这就是所谓的扰乱自己的军队,市区可能得到的胜利。
B
4.填空题
(1)本文选自( ),作者( ),即( ),( )人,( )末期( )家。
《孙子兵法新注》,孙武,孙子,齐国人,春秋末期兵家
(2)《谋攻》作者
是( )(朝代)兵家 ( )
春秋末 孙武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使敌人举国投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
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通过武力就使敌军屈服,才是好中之好。
⑶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弱小的军队若要坚持硬拼,就会成为强大军队的俘虏。
(4)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每一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能力提升
(一)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凡用兵之法”的“法”字含义是( )
,文中的理解应是( )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②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
③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④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3.释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②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4.孙子认为攻城的弊端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第一段论述了怎样的谋攻原则,引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心论点?是怎样阐明的?
6.概括“君之所以患于军”的三种情况,并说说其危害。
7.第七段加横线的“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中的“将能”和“君不御”分别呼应上面的那些段落?
8.作者通过层层论述,最后的出了什么结论?
拓展创新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楚庄王欲伐陈 民怨上矣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11.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
联系所学过的文章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试做分析.
能力提升、拓展创新
参考答案
1.方法;道理,策略。
2.①兵:
军队
②不若:指力量不如敌军
③擒:俘虏
④殆:失败、危险
3.①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
②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每一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4、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5、原则:以全为上;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章
( http: / / www. / Index.html"
\t
"_blank )把“全”与“破”对照,“上“与”下“对比,连用了五个构成排比的句子,层层深入地阐明求”全“的原则,自然地引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心论点,亦即”伐谋“。
6、情况:不应进而令进,不应退而令退;不懂军务而参与军务;不知权变而指挥。
危害:“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7、将能”呼应第5段,“君不御”呼应第6段(第5段主要讲“将”的作用,第6段主要讲“君”干预军事的危害。)
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伐:攻打,进攻.上:国君,君主.
10.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
11.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