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60分,测试时间3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
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
A.《万国公报》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答案】D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B.书信
C
.有线电话
D.互联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由材料里的“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商人、记者、亲朋好友都用上了有线电报,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准确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据此分析可知B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礼仪的变化
4.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5.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此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题干意思,理解意思联系答案,确定选项。看题意:“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头饰穿着都效仿西方;结婚也学习西方的样式不在是中国古老的结婚方式。这些说明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故此题选择答案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6.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个选项中D选项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是不正确的,因为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已经废除了这些有损人格的礼节和称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和“先生”“君”等称呼。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经济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迁
7.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8.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人们生活习俗、习惯的变化都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受辛亥革命的影响。题干中所描述的服装是孙中山的经常穿的,故被定为中山装。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9.《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大众传媒的普及
B.男女实现了平等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封建思想的根除
【答案】C
【解析】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10.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这些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ABD在图片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11.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阻止了中华民族的沉沦进程
【答案】D
【解析】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1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
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惯,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D说法错误。ABC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12分×1题=12分)
13.
(12分)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让、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美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了中国。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早期的火车头
早期电话
定军山剧照
剪辫子
(1)交通方面:
(2)通信方面:
(3)文化生活方面:
(4)社会习俗方面:
【答案】(1)火车、轮船的出现使用(2分)
(2)有线电报、电话已经使用(2分)
(3)照相、电影、近代报刊
书籍、出版业的兴起等(4分)
(4)服饰变化由马褂长袍改为西装、剪掉长辫子、禁缠足倡主权,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老爷改为同志、先生等等(4分)
【解析】
(3)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外电影也传入中国,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879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除缠足的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其他不好的社会习俗也逐渐得到了改变。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