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结束视频导入 回首页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
点字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
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
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感情。 回首页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回首页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回首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文美读:回首页高峰入云高峰入云回首页清流见底 回首页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回首页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回首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回首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回首页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回首页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全、都季节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Yù)欣赏消散重点词语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指人间回首页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疏通文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回首页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总写 抒怀结构图示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回首页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回首页 山水相映之美。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回首页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回首页晨昏变化之美。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回首页动静相衬之美。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回首页文章的意境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动静
结合仰视
俯视
平视视觉
听觉四季之景晨昏之景回首页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想感情回首页小 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回首页作业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回首页课件19张PPT。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结束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回首页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回首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回首页“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回首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回首页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回首页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回首页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 点击朗读回首页节奏梳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 /
/ / /回首页词语解释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回首页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句子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回首页合作交流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回首页合作交流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回首页 疑难探究: 与文本对话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回首页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回首页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拓展延伸示例: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的。回首页小结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回首页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回首页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答谢中书书》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出示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情感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交流资料
1.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及解题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三、美文美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处指欣赏
?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用“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四季,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早晚。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诵读课文,美点追踪
师: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1: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示例2: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示例3: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示例4: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归纳: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
体会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同时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示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引出本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1.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2.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三、背景及题解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本文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四、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4)?怀民亦未寝:(睡觉)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六、三读课文,走进文本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七、合作探究: 与文本对话
1.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八、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十、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