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酸奶的秘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初步了解病菌的知识和传播途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描述自己做酸奶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享受动手制作所带来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2.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3.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和探究成果
2新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相关准备:
鲜奶,酸奶,清洁的容器、温度计、时钟、保温瓶(杯)、糖、锅及汤匙、冷藏设施。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探究的主题
1.谈话:你喝过酸奶吗 你知道哪些关于酸奶的小问题呢
2.你知道美味酸奶从何而来吗
二、动手制作酸奶
1.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阅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
2.教师介绍酸奶的制作。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2)教师示范酸奶的制作过程。
①
煮好的鲜牛奶若干。(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倒放在碗里。)
②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消过毒的保温杯(事前用开水烫一烫),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酸奶的多少与浓度有关),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③
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3)制作时注意的地方。
①
注意制作的方法。
②
注意卫生和安全。
(4)、学生自己制作酸奶(课堂时间有限,布置学生在家里完成。)
3.
明确制作的步骤和具体的要求:
第一步,认识制作酸奶的主要材料和工具:一盒新鲜牛奶和一盒酸奶,勺子(用来盛取酸奶和搅拌),盛鲜奶和酸奶的碗(用于调和),保温瓶或保温杯(用于发酵)。
第二步,把鲜牛奶在锅里煮开,再凉至35~40摄氏度左右。
第三步,在鲜牛奶(约500毫升)中加入2勺子(约125克)酸奶,然后搅拌均匀。制作过程中,避免手与酸奶或鲜牛奶接触,更不能品尝。(注意,鲜牛奶与酸奶的比例不同,会有不同的口感、不同浓度。)
第四步,把搅拌好的鲜牛奶和酸奶混合物放入保温瓶中,保温10小时左右。
第五步,把奶倒出来。观察牛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干净的勺子盛一些出来,观察它的颜色、气味、形态(浓度)、味道等进行观察。在家长检验、确保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品尝一下。把剩下的酸奶放进冰箱,在下一节课中将盛酸奶的保温瓶带回学校,以作交流和研究。
4.
总结制作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①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
____
:____
。
②
教师强调:大约保温8~10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
特别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这是应用细菌作用的结果。)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引出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6、观看细菌图片理解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三、知识拓展
最小的生命——病毒
(一)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引入:下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不知道,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 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学生可课后观看相关视频)
3.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模型
艾滋病病毒模型
非典型肺炎病毒模型
禽流感病毒模型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 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学生交流)
(二)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1.提问:你知道哪些会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先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堂上汇报、交流。
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出示相关病毒图片
2.教师归纳: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我是小小的酪蛋白
酸奶是如何变固体的
介绍酪蛋白,理解酸奶是酪蛋白在酸性条件下交联形成网络,乳清被包围成为凝固状
五、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