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发面的学问 课件+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7 发面的学问 课件+教学设计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0-26 03:42:45

文档简介

7 发面的学问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形态和主要特点;
2.知道真菌属于微生物;
3.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细菌形态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描述;
2.通过制作发面团活动,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学习提出问题、猜测和设计对比试验的方法;
3.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2.学习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3.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了解了生物的概念,了解了动物的分类及各类动物的特征;在这学期的第一单元又学习了植物的六大器官的特征及作用。动物、植物,生活中也见得多。但微生物对他们来说,虽然在生活中也有少许接触和了解,但仍然非常陌生而神秘。学生对它们充满了好奇,但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了解。微生物大多数个体十分微小,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所以需要让学生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发面团等活动来了解微生物。对比实验在这里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以往已经接触过几次对比实验,可以借此机会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通过发面团实验,学习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情景导入
1、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2、问题 你见过发酵后的面团吗?(引导学生描述事实)
为什么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3、目的: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活动2【活动】二、活动一:发面团
二、活动一:发面团
1、导入: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2、问题:怎样发面团呢?
3、演示: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制作过程。
4、观察: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5、讨论: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6、小结:原来是酵母菌使面团发了起来。
活动3【讲授】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三、拓展:认识酵母菌
1、媒体:出示酵母菌实物(酵母粉)。
2、指导:这是发面时添加在面粉里的酵母菌,仔细观察,并描述。
3、观察:分小组观察酵母菌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4、汇报: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引导:引导学生留意发酵后的面团有酵母菌的气味。
6、讲述:酵母菌是怎样使面团发起来的呢?出示酵母菌放大图。它是真菌的一种,和细菌一样,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发酵现象。
7、问题:面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请根据发面团实验及酵母菌的作用进行分析。
8、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中。
9、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
10、目的: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发面现象的产生原因。
活动4【讲授】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四、霉菌生长的环境
1、导入:出示课本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 “霉”是什么样子的?
2、讲述: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3、问题: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4、讨论:分小组设计调查报告,设计实验。课后展开调查。
5、交流:各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6、小结:在高温、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7、问题:关于真菌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8、媒体:播放“真菌”视频。
9、上网:登陆“小学科学网”或其他可信度较高的网站,搜集有关资料,并整理信息。
10、交流:把自已整理好的图文资料传送到“小学科学网”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活动5【作业】五、小结
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课件22张PPT。发面的学问小小的面团为什
么会发得那么大?活动1:发面的学问工具和材料:面粉、温水、干酵母粉、小盆、杯子、筷子等。
步骤:1、准备两个小盆,每个小盆
分别放100克面粉。在其中一
个小盆里加少许干酵母粉,另
一个不加。2、在两个小盆里分别加适量的水,
搅拌均匀。3、分别把两块面团充分地揉捏,
直至面团成型,不再发黏为止。4、把揉好的面团分别放进两个盆里,
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常温下放置。 比较发酵好的面团与发酵前相比,有什么不同?发酵前 发酵后活动1:发面团思考:两块面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的发现:
约一个晚上后,加了酵母粉的面团会明
显地膨胀起来,按一下,面团很松软;切开
观察,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空隙;闻一闻,气
味有点酸。
没有加酵母粉的面团,体积没有明显变化;按一下,较硬,切开后也没那么多空隙;闻一闻,还是原来生面粉的气味。思考: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呢? 答:这些变化是由酵母粉引起的。讨论:发面团的效果是否受酵母的分量及发酵过程的温度影响呢?
我的设计:面粉量不变,分别增加酵母的分量和改变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发面团的步骤进行试验,并观察。
实验结果:发面团的效果受到酵母的分量及温度的影响,酵母分量多,温度高,面团发酵的时间就短,反之,需要的时间就长些。认识酵母菌思考:发酵后的面团为什么会膨胀松软吗?
我的解释:酵母菌在发酵的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是产生的气体占据空间。酵母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一和种真菌!霉菌生长的环境。物品在什么条件下才容易发霉呢?在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下发霉的物品,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的特点,并完成科学同步活动册P28页上表。我的发现:这些霉菌都长在阴暗、潮湿、温暖的地方。思考:怎样通过馒头发霉的实验证明你的发现是正确的?选择其中一二因素进行探究。我的实验设计:
取两个馒头,一个放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
境里,另一个放在有阳光、干燥、通风的环境里观
察3到5天。
我的结论:
放在阴暗、潮湿、温暖环境里的馒头发霉了而
另一个却没有。
说明霉菌会在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里生长。资料:蘑菇 食用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
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除了酵母菌外,霉菌、蘑菇等也属于真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