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练习1

文档属性

名称 《离骚》(节选)练习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3: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离骚》(节选)练习
基础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苗裔(yì) 孟陬(zōu)
揆余度(kuí) 重之以修能(zhòng)
B汩余若将不及(yù) 侘傺(chàchì)
骐骥(qíjí) 道夫先路(dǎo)
C.蕙茝(huìchǎi) 昌被(pī)
窘步(jiǒng) 踵武(zhǒng)
D.荃不察(quán) 驰骋(chěng)
謇謇(jiǎnjiǎn) 羌中道而改道(qiāng)
答案:A(重:chóng)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大,美;指亡母)
B又重之以修能(修理;才能)
C日月忽其不淹兮(停留)
D来吾道夫先路(道路)
答案:C(考:亡父;修:长;道:向导)
3、填空: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唐以前古体诗的两大高峰。比较两者,在形式上,《诗经》多为 言句,《楚辞》则多为 的句子。《诗经》的篇幅 ,结构简单;《楚辞》的篇幅 ,结构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楚辞》以 瑰丽多姿著称。它大量运用了语气助词 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兮”字起 作用。
答案: 四 长短不一 较短 较长 复杂宏伟 瑰丽多姿 兮 舒缓语气
4、同“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的“穷”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吾闻穷巷多怪。
答案:C(不得志;A、走完;B、览尽;D、贫困)
5、选出与“将往观乎四荒”中“观”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A(观看;B、景象;C、道观;D、欣赏)
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芳与泽其杂糅兮
与子同泽
长太息以掩涕兮
B 竟周容以为度
以尔车来
C
苛余情其信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
芳菲菲其弥章
唯昭质其犹未亏
D
步余马于兰皋兮
王于兴师
于嗟鸠兮
答案:C(A污浊/内衣;B而/把/用;D在/语助词/通“吁”)
7、选出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中“虽”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D.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答案:B
提升题:
8、阅渎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纯粹:指美德 B.纫:结成。
C. 耿介:正直 D.踵武:脚后跟;足迹。
(2)下列各句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桀纣之昌被兮。
B:夫唯捷径以窘步。
C.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D.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固众芳之所在。
本来是群贤聚集在他们身边。
B.既遵道而得路。
遵循正道而得以大路畅通。
C.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全然不了解我赤诚的心啊。
D.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本来就知道忠言直谏会招来祸害。
(4)请归纳节选的这几句诗的主旨:

答案:第1题,C(“耿”:光明 介:大) 第2题,C(“险隘”:凶险而狭隘) 第3题,C(荃:应该是指君王) 第4题,主旨是: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忠心劝告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9.阅渎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纷(众多)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chóng,加)之以修能(富有才能)。扈(披在身上)江离(香革名)与辟(通“僻”)芷(芳芷)兮,纫(联缀)秋兰以为佩兮,夕揽洲之宿莽(植物名,性坚固)。日月忽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更代)序(次序),惟(思)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喻君主)之迟暮。不(即“何不”)抚(握持)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态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跟从自己的话)吾道(通“导”)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质
B.惟草之零落兮 零落:飘零,坠落
C.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晚暮,指天黑
D.不抚壮而弃秽 抚壮:趁壮盛之年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重之以修能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纫秋蔺以为佩
④乘骐骥以驰聘兮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相同
(3).对节选部分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三、四两句写披服幽兰花草,以喻自己博采众善。
B.七、八两句意谓自己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C.十三句中的“不”即“何不”,与十四句中的“何不”为互文。两句意为君王何不把握住这年岁壮盛的时候,丢弃秽恶的行径。
D.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⑴ C(指年老) (2)D(①代词,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把 ④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 (3) D(叙述自己幼时的远大抱负)

创新题:
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两题。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全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十九首》最初见于代萧统的《文选》,是一批汉代五言诗,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1)下面对诗句的解释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
A.“行行”句是说走了又走,越走越远;“生别离”指与“死别”相对的“生离”,“生离”总比“死别”要强,表明心存重见的侥幸。
B.“胡马”、“越鸟”句可以理解为比喻不忘本,也可理解为比喻同类相求,还可以理解为是比喻南北暌隔之感。
C.“浮云”“游子”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邪佞之谗毁忠良,也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游子在外另有新欢而负心不归。
D.“弃捐”“努力”句,可以指被抛弃捐舍,也可以指把悲愁丢开不要再提起;可以理解为是自劝,也可以理解为是劝人。
(2)下面对此诗的分折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 这首诗在语意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种解说,感受意念活动更为深广丰富。
B.这首诗表现了深沉的离别之苦,而在明知“浮云蔽白日”的情况下不免走向绝望,绝望之后则是释然,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C. 全诗16句,中间换韵;而换韵的地方也正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前后两大段,前一段重在写离别之苦,后一段重在写思念之切。
D.诗句显示了“回环复沓”的特点:“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意思相近而措辞不同。
答案:①A。“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离了,此种“生离”,其苦略同于“死别”,强调的是离别之苦,而不是“心存侥幸”。②B,诗中有一点绝望,但完全没有“释然”和“解脱”。这首诗的感人之处恰恰在于:明明知道相见的日子无期,相待的年华有限,但依然不肯放弃希望。
1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别 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藬。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 这是李陵送苏武归汉时唱的告别歌。汉武帝时,李陵率兵5000人,长途跋涉攻打匈奴,战败后被迫投降。汉武帝族灭其家。
(1)下面对此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两句回忆当年为国家领兵出击匈奴,长途奔袭,不畏艰苦,表现出自己英勇无私、忠君爱国的情怀。
B.三、四两句写弹尽粮绝,士卒死伤殆尽,自己被迫投降,声名扫地,唱出失败而降的弥天大憾。
C. 最后两句说自己的老母已经逝去,再想报恩也无处可报了,诉说的是累母至死的愧疚之情。
D.此诗是受苏武荣归的刺激而作,表现了李陵处在激烈的民族矛盾时代的尴尬处境和沉痛的心情。
(2)下面对此诗艺术表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君将”一语表白了他英勇作战的动机,也为下文“老母”被杀一事从反面铺垫,有遥相映衬的作用。
B.由于众寡悬殊,终于损兵折将、无奈事敌,诗句只是从严以律己的高度述说艰难羞辱,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C. 全诗言简意赅,语短情深,从高昂豪迈到羞辱沉痛,再到婉惜怨愤,强烈而又富有变化,使人听到一种百感交集的心声。
D.为了一抒胸臆,作者精心构思,并学习(楚辞)而多用“兮”字,使诗句更有节奏感,更便于歌唱。
答案: (1)C。诗的最后两句实是向行者诉说自己不能归汉的原因。 (2)D。在送别宴上即席而歌,只有直抒胸臆,未必有什么“精心构思”,如果说是“脱口而出”也许更切合实际。诗用“兮”字,刘邦《大风歌》朋之,蔡琰《胡笳十八折》也有之,看来是一种用语习惯,未必从《楚辞》学来。
12、阅读下列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戏 答 元 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这是诗人由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后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回赠友人元珍的一首诗。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答元珍”的“戏”是“随便”的意思,古人常常故意以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作品称为“戏作”。
D. 首联中“天涯”“山城”均指诗人贬官谪居之地夷陵,“天涯”表明此处是山高皇帝远的悠闲自在之地。
C.“惊笋”套用“惊蛰”,借此状写春笋,以“欲”字再赋笋以知觉,写出了春雷行天、春笋欲出的早春景色。
D.“物华”是指美好的风光景物,诸如上联所写的有橘竹之乡盛誉的夷陵地区特有的美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疑不到天涯”句暗寓皇恩不至,其写法和内蕴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类似。
B.二、三联写由所见、所闻到所感,转接自然;景之鲜活,情之万端,尽在其中。
C.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抑郁低沉、怨恨难平的思想感情。
D.全诗写景自然清新,抒情一波三折,将诗人之笔与政治家之情融为一体,可见其大家风范。
答案:(1)B (2)D
13、《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答: 。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