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背影》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背影》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0-25 15: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背影》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积累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奔丧(

狼藉(

妥贴(

踌躇(

栅栏(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3.选出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



A.变卖典质(抵押)
妥贴(恰当,合适)
B.颓唐(失败的样子)
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
C.琐屑(细小而繁多)
家中光景(时光)
D.举箸提笔(筷子)
触目伤怀(心)
4填空。
①《背影》作者________
,是散文家、__________、
___________
、民主战士。
②文中共_____
次写到背影,实写的是_____
,虚写的是_____
,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

5、选择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提到“背影”三次,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二、三自然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二、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6.本文段选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本段并未写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
的矛盾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
,决心亲自送儿子,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两次用“再三”一词,一写父亲
,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二写儿子劝父亲
表明“我”独行的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归纳本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出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式,体会其表达作用。
描写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请把它们对应写出来。
“背影”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延伸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的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太寒伧,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鞋柜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并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3文中写父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这里的“风风雨雨”能不能改成“风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写父亲“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寒伧(chen)”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好像很轻松”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写“(父亲)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这里的“吃力”说明的是下项中的哪一项?


A.我太累了。
B.我不愿父亲离开我。
C.我内心的难受和激动。
D.我急着上学。
18本文题目是“父亲的期望”,但文中大多用“希望”:“他仅有的希望”,“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希望我能胜过他”,“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等等。试说说“期望”与“希望”的异同及其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19.以“感悟背影”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参考答案
1.chāi
sāng

tuǒ
chóu
chú
zhà
2.D
A.帖—贴
B.钩—勾
C.萤—莹御—卸
3.D
A.典—当
B.颓唐—失意的样子
C.光景—情形、境况
4①朱自清
诗人
学者②四
车站送别
开头结尾各一处
文章开头写背影,点题并设悬念,中间两次实写是表现父亲爱儿子之深之切,结尾再想起背影,既照应了开头,又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
D
6.为后文刻画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7.欲送有难处,欲离不忍
8.有许多理由可以不亲自送儿子,但都因爱子而排除
9.“嘱托茶房”次数之多
“不必送”次数之多
10.父亲决定亲自送行,表现了父亲深切的爱子之情。
11.语言描写“不要紧”是对父亲而言,尽管“事忙”但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就怕别人照顾不妥帖。简短朴实的话语蕴含深切的爱子之情。
12.①篇头点题,引起下文。②集中刻画,把情节推向高潮。③对“背影”的动态进行补充,深化主题。④照应开头,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
13.不能。“风雨”指自然现象,词重叠后的“风风雨雨”指生活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14.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细心的关切(父亲怕钱放不妥贴,怕“我”丢失)
15.丢脸,不体面
16.说明父亲对孩子尽了责,看到了希望,又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17.C
18“希望”与“期望”都指人的某种愿望。“希望”指对某种目的的向往,或指理想所寄托的对象。“期望”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文中“父亲”想儿子成才是一个不断“希望”的过程,而题目所说的“期望”是“父亲”的目的
19.附例文:
是谁的背影?总穿梭于危急的地方,把我从苦恼中救出?是谁的背影?总守候在病床的旁边,熬红了双眼却不在乎?是谁?是父亲!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如花从那一刻绽开了……祖母的辞世,父亲的下岗使他家风雪交加!在他的眼中,他父亲有点哆嗦,儿子那么大了,还不放心。家,是一个一直想挣脱的网,但风雨来了却成了避风港!父亲辛苦攀过石栏为儿子买下朱红的橘子,提着的反是橘子吗?还有沉甸甸的父爱!离开的时候,走几步,回头看……舍不得。担心,期盼和关心,仿佛书写在他的背影上,清晰而又深刻,不能忘却!两年后,他的思念随着信向朱自清寄来。家景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离大去之期不远。在这个贪病交加,凄惨冷落的季节。“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叹息着!悔恨,歉意与思念交织在晶莹的泪光中化开了……
爱,就是朴素中出高尚;爱,就是无声中响出歌曲;爱,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为儿子攀栏买橘是一件平常又特别的事情。在千千万万爱的付出中显得平常,在千万的平常背后显得特别!“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会一下子认出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那个正是当天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
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默默奉献的父亲,用上所有的语言也不够。但他为孩子付出的,一点一滴积起来是一个大海,一粒一颗堆起来是一座大山,一片一朵凑起来是一幕天空。
翻开陈旧的相册。你记起了吗?心中那沉甸甸的关爱,就是父亲为你做的平常而又特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