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的写法及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演讲词的现场感、交流感的特点。
4.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5.品味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景仰。
6.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2.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学生对课文涉及的时代和思想背景较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多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应怎样理解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这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贯穿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自由朗读。
这篇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
(1)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史上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第1自然段)
(2)崇高的礼赞。回顾历史,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第2~9自然段)
(3)赞美人格,伏尔泰具有睿智的微笑。(第10~12自然段)
(4)总结全文,再次揭示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激励后来人。(第13~14自然段)
四、课文精读
1.细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怎样评价伏尔泰的逝世?
“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高度评价了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
(2)“诅咒”和“祝福”如何在雨果的身上被看似矛盾地体现?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所受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启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带来光明)。
(3)“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哪些丰富的意义?
首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
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
小结:雨果对伏尔泰的精彩评价,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赞同的掌声。
2.细读第二部分第一节,思考:
(1)伏尔泰是一个勇猛的“斗士”,他让我们想起旧中国也有这样一位勇士——那就是鲁迅,说说他们的共同点。
①用笔作武器;
②孤身奋战,都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
③不仅有思想上的教化,还有行为上的具体帮助。
教师小结:从思想上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和平,这正是伟人先知的最大贡献。不同的是,他们生活的世纪不同,斗争的性质、对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些不同,获得的效果最终也不一样。
(2)本段演说词哪些体现了口语化的特点?
①用短句、问句和排比句增加口语色彩。如“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不公正。”“这是一场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②注意和现场交流。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目中有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3.细读第二部分第二节,思考:
伏尔泰的高贵人格还体现在他的“微笑”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说说这“微笑”中含有的多层含义。
“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来自对改造社会与人心之艰难的体悟;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情怀,终究使他把一生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于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从而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4.细读第三部分,思考:
(1)在本段,雨果又用了哪些词语来评价这个伟人?
“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2)说说“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这句话的含义。
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为公民,“恪尽职守”,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作为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捍卫自由,追求真理。
(3)雨果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
“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人类还在流血,还有君主独裁,还有不息的战争,还有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呻吟。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句话包含怎样的意思?
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
5.诵读全文,再次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教师阐述: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1)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2)本文语言,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同学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美感和激情。
五、探究升华
在伏尔泰生活的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既不敢反抗、也不懂得应怎样起来反抗,社会非常黑暗腐败。这时有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浪潮中去,从此,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思想取代了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正义、平等、真理、良心、光明、自由成了人们行动的准则和旗帜。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教学反思:
我教学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意;学习伏尔泰和雨果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外,我在课堂教学时还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参与,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使他们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思考正义、自由等问题,深化个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