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了解《水浒》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倾向。
3.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学习以设置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5.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名著,主动阅读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讨论杨志与晁盖、吴用等英雄是如何斗智斗勇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塑造方法,掌握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文章题目“智取生辰纲”与这篇课文从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江、林冲、吴用、武松、鲁智深……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故事在民间盛传不衰,人们佩服好汉们的英雄豪气,喜欢他们的侠胆义胆。梁山好汉们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并不相同,但最后他们却都上了梁山。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位——青面兽杨志。
二、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说,小说家。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起义英雄群像。
三、整体感知
1.“生辰纲”是什么?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走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四、课文精读
晁、吴之“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1)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
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做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2)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山冈可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做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1)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2)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3)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个不体察下情的领导,是不受欢迎的领导,杨志正是这样一个人。杨志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后代,他武艺高强,却屡遭颠仆,这与他暴躁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这位“青面兽”。
二、课文分析
1.杨志之“智”。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1)他不多带兵。
(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强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的安全,煞费苦心。杨志采取的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汉、斥责虞候、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课件展示或板书:
杨志之“智”
智藏行踪——精明
智变时辰——谨慎
智选路径——多智
2.综合比较: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课件展示或板书:
军健——骂、打——怨怅
杨志 虞候——嗔——搬口——无不怨怅
老都管——烦——恼他
(军士、虞候、老都管,无不怨恨。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其安全不惜采用任何方法,这种急功近利心理导致他欠理智、失人和。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重重,这就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的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着。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
课件展示或板书:
杨志失败的内因:急功近利欠理智人不和
杨志失败的外因:天外有天棋差一着
3.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课件展示或板书: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环境描写是怎样的,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后回答。
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由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热似火”,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难熬,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行至黄泥冈,见到松林,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课件展示或板书:
自然环境:天气炎热
作用:铺垫和推动情节发展
三、探究升华
1.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
要求:(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然后以“六月初四,黄泥冈上……”为开头来叙述;(2)说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放飞想象,大显身手;(4)400字左右。
示例:六月初四,黄泥冈上。天未及晌午,已十分炎热。晁盖一行七人潜伏在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手拿藤条,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众人知道,此人便是“青面兽”杨志了。
十五人刚刚上得冈,便有藤条声、怒骂声混杂着争吵声传来。吴用说:“定是杨志这厮不准在冈上停留。”便吩咐一人去林边探头探脑张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江州车儿,称是濠洲贩枣客商。杨志去疑,众军士得在冈上暂息。这时,白胜挑一担酒,唱着山歌上冈子来。晁盖一行料到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杨志定会阻止,早掏出五贯钱,顷刻一桶酒喝光。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故意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舀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眼见剩下的一桶酒已被吃过,杨志同意众军士买酒,自己也吃了半瓢。“倒也!倒也!”不一会儿,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
2.小组讨论,比较改写后与原文效果的不同。
原文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暗写智取的计谋偷偷实施,最后全盘托出,造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效果,更有悬念,更吸引人。这可以说是作者构思、叙事的“智慧”了。
板书设计
明线 暗线
杨志押送生辰纲 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
↓ ↓
上路 定计
中计 六月初四正午 施计
失纲 黄泥冈松树林 劫纲
教学反思:
我在课堂教学时紧紧围绕“智取”这一文眼,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也因此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加深了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